《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查古籍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術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師曰: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腰痛背強不能行,必短氣而極也。
寸在前主表,尺在后主里,病人脈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表病則腰痛背強不能行,足太陽行身之背,挾脊抵腰而走足也。里病則短氣而極,手太陰肺主宗氣而行呼吸也。前后俱浮,則表里兼病,肺之臟與太陽之經(jīng)氣逆而不降故也。(此亦切而知之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