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說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并結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絡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但有時也不免矯枉過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于金元醫(yī)家的學說收載較多。
毒火流于肺金,氣為火毒所郁也,治宜清金解毒,退火消痰,順氣為主,如鼻塞咳嗽,乃風入皮毛,可加麻黃、杏仁。泄瀉久而喘者,虛喘也。不泄瀉而喘者實喘也。實喘非傷食即便閉,宜陳皮、枳殼、蘇子、前胡。疹后發(fā)喘者,毒火繞肺也,宜用條芩、知母、大力子、石膏、桔梗、地骨、兜鈴、杏仁、桑皮、葶藶、川貝。喘后腹脹者,利小便而喘自止矣。氣喘痰盛者,當服三子養(yǎng)親湯,蘇子、芥子、萊菔子,微炒黃。注云氣有余便是火,火升而痰亦升,氣高而喘亦高,故用蘇子降氣以解之,芥子開氣以理之,菔子利氣以下之,氣下則火清而痰喘自止矣。再加竹瀝、枇杷葉、綠豆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