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足太陰脾經(jīng)圖(缺)
《難經(jīng)》云∶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
《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脾胃者,倉稟之官,五味出焉。
《本藏》篇云∶脾小則藏安,難傷于邪也,脾大則苦湊 而痛,不能疾行。脾高則 引季脅而痛;脾下則下加于大腸,下加于大腸則藏苦受邪。脾堅則臟安難傷;脾脆則善病消痹易傷。脾端正則和利難傷;脾偏傾則善滿善脹也。又云∶黃色小理者脾小,粗理者脾大。揭唇者脾高,唇下縱者脾下。唇堅者脾堅,唇大而不堅者脾脆。唇上下好者脾端正,唇偏舉者脾偏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