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簡明醫(yī)彀》 噎膈

    經(jīng)曰∶三陽結(jié),謂之膈。又曰∶少陽所致,為嘔涌溢,食不下。食不得入,是有火也。是證因七情過極,房室勞役,致五臟火熾,血液枯涸,煎熬成痰,漸致胃脘干槁。近咽嗌間則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名之曰噎。槁在胃脘,食雖可下,不能營運,良久復(fù)出,不出則脹滿難當(dāng),名之曰膈。既無谷味生養(yǎng)氣血,自然衰憊?;蛞虿∑鹞u之時,惟欲速效,過用香燥辛熱之藥,損傷陰血而致者,然去死不遠也。脈寸緊而尺微澀,浮弱氣虛,澀小血弱。治宜補氣養(yǎng)血,順氣消痰清熱。五噎者,憂、思、氣、勞、食也。五膈者,思、憂、喜、怒、悲也。此神思間病,惟內(nèi)觀自養(yǎng),神靜陰生,陰生則血生?;鸾刀c胃滋潤,能斷濃味,庶不助火。若吐白沫,糞如羊屎者不治。

    主方

    人參(五分)白術(shù)茯苓當(dāng)歸陳皮半夏(姜制)黃連(各八分)甘草(三分)上加姜、棗煎,磨入沉香汁(三匙)服。

    氣虛加黃;嘔加霍香、砂仁;助胃加山藥、蓮肉;消食,山楂、麥芽;開郁,香附、神曲、撫芎、山梔;氣脹不舒加木香、蘿卜子;大便秘加酒煮大黃;肥人多痰加二陳,制半夏、貝母、蔞仁,藥中入竹瀝、姜汁少許,韭汁、童便、驢尿服。瘦人四物養(yǎng)血,少加桃仁、紅花,常宜人乳、牛羊乳。

    少入姜汁、蜂蜜、砂糖、甘蔗汁、梨汁作飲。枇杷葉、青橘葉、蘭葉煎湯飲。御米、粟米煎粥,入竹瀝食。此證有干食糯米飯,絕不飲茶湯而安者。

    五噎五膈散

    治膈噎等證。

    人參半夏桔梗白術(shù)白豆蔻木香沉香干姜HT頭糠蓽HT茄甘草(各三分)枇杷葉(五片,刷去毛,蜜炙)上加生姜七片,水一盞煎服。

    生姜汁煎,治噎食不下,咽喉壅塞,胸膈煩悶等證。

    生姜汁白蜜牛酥(各五兩)人參百合(各二兩)上藥入銅銚中,以慢火熬膏,不拘時。每用三匙,用人參百合湯調(diào)下。

    枇杷葉煎

    治五噎立效。

    枇杷葉(刷去毛,炙)陳皮(去白。各三錢)生姜(五錢)水盞半,煎七分,作二次溫服。

    嘉禾散

    治脾胃不利,胸膈痞悶,氣逆生痰,不進飲食,五噎五膈。

    砂仁白茯苓薏苡仁(炒)枇杷葉(刷去毛,姜汁炙)桑白皮(炒)沉香(磨汁)五味子甘草(炙。各五分)木香(磨汁)青皮芽(炒)藿香隨風(fēng)子石斛(酒炒)大腹皮(洗)陳皮半夏曲(炒)神曲(炒)檳榔杜仲(姜汁炒斷絲。各三分)白豆蔻丁香人參白術(shù)(各五分)上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五噎入柿干一枚;膈氣吐逆,入韭白三寸、棗五枚同煎。

    人參利膈丸

    治胸中不利,痰逆喘滿,利脾胃壅滯,膈噎圣藥。

    人參當(dāng)歸藿香(各一兩)木香檳榔(各七錢)枳實(炒)甘草(各八錢)濃樸(姜炒)大黃(酒浸各二兩)上為末,滴水丸桐子大,溫水下三十丸。

更多中醫(yī)書籍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作者:
    王肯堂
  • 作者:
    ?
  • 作者:
    李用粹
  • 作者:
    唐慎微
  • 作者:
    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