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即俗謂黃胖。起于食積,濕郁傷脾,脾氣虛敗,色黃而腫。
主方
白術蒼術(各二兩)濃樸(姜汁拌炒)陳皮(各一兩)甘草(五錢)砂仁(五錢)皂礬(二兩,粉炒)上為末,除皂礬另制,用紅米粉一升,先將皂礬砂鍋內炒至煙盡,再下粉,炒香熟為度。取起和前末一處,醋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日進二服,姜湯送下。忌面食、生冷、油膩。
又方皂礬(,五兩)棗肉(三兩)干蒸餅(三兩)上為末,生姜自然汁為細丸,每服二十丸,米湯送下,日進三服。
褪金啟脾丸
治黃腫腹脹。
蒼術香附制礬(各四兩)茵陳(鈴兒)白術濃樸陳皮青皮(各三兩)干漆(炒煙盡)蓬術三棱(各二兩)川椒甘草(各一兩)上為末,用大黑棗煮一滾,去皮核,搗爛和丸,如干,添棗湯勻,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湯或姜、棗湯下,病去七分,藥止。
制礬法
綠礬(十兩)、小麥(一升),淘凈曬燥,入鍋內用好米醋五、六碗煮半干,入礬在內煮干,炒黃色,掐麥開看黃色,急搶起,勿焦。
棗礬丸
治食癆疸,身背皆黃色。
皂礬(不拘多少,砂鍋炒令通紅,醋點赤色用。)紅棗(煮熟取肉,)同礬搗勻為丸,每五十丸,米湯或姜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