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小兒疳勞之癥,面黃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熱。皆因肥甘無節(jié),停滯中州,傳化遲滯,腸胃內(nèi)傷,則生積熱,熱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下脘、胃俞(并見臌脹。)
以上七十癥,按穴灸之,自無差忒。若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痰核 串、無名腫毒,皆于患處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于學(xué)習(xí)。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guān)溫?zé)岵?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小兒疳勞之癥,面黃形瘦,肚大露筋,尿如米泔,午后潮熱。皆因肥甘無節(jié),停滯中州,傳化遲滯,腸胃內(nèi)傷,則生積熱,熱盛生疳。宜灸下脘、胃俞,自然告痊。
下脘、胃俞(并見臌脹。)
以上七十癥,按穴灸之,自無差忒。若遇跌打損傷、瘀血疼痛、痰核 串、無名腫毒,皆于患處灸之,使痛者灸至不痛,不痛者灸至痛,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