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濟世神驗良方》 中寒門

    作者: 佚名

    中寒傷寒殊非一,傷則漸深中直入,或因外受肅殺氣,或因內(nèi)傷生冷物,猝然口噤并失音,四肢強直不知人,脈來沉軟而無力,加味理中湯可尋,參術(shù)干姜并肉桂,茯陳甘草半細辛。

    加煨生姜五大片,服入姜汁一盞半,仍用姜渣炒極熱,絹包腹上熨有驗。惡寒甚者麻黃加,加泡附子去皮臍,依舊加姜并姜汁。但見目紅知附毒,解之汁取生蘿卜,犀角甘草及黃連,急救中寒倉猝無藥,急用蔥白一大束如茶盞口大,用紙卷緊,快刀切一指濃片置臍上,以理中湯、治中湯、補中湯、姜附湯、四順湯、四逆湯,治五臟中寒,口噤失音,四肢強直;皆效附子理吐透方瀉泄;補中湯加附一錢,治溏泄,加砂仁一錢,治米谷不化;去白術(shù),加附子,名四順湯,治霍亂、心腹痛、手足厥冷;去參術(shù),加附子,名四逆湯,治即病太陰及三陰諸證,自病不渴,脈微欲絕,四肢厥冷;去參、術(shù)回陽救苦丹治傷寒初起,不頭痛,不身熱,就怕寒,四肢逆冷,或過肘膝,或腹痛,或口為加五積散(生料)治感冒寒邪,頭痛身疼,強硬拘急,惡寒吐嘔,或腹痛。又治傷寒發(fā)熱,頭快。

    陳皮一錢濃樸桔梗枳殼白芍白茯苓當歸干姜麻黃各八分白芷川芎半艾醋,足腫加五加皮、大腹皮,風(fēng)痹加羌活、獨活、防風(fēng),腰痛加牛膝、杜仲、小茴香,手足拘攣加檳榔、木瓜、牛膝,咳嗽加杏仁、桑白皮、馬兜苓,遍身疼痛加乳香、沒藥、細辛,難產(chǎn)加麝香、交桂,此藥氣味辛溫,開防風(fēng)通圣散(見中風(fēng))為治熱燥之圣藥。

    生料五積散為治寒濕之圣藥。

    順氣散(方見中風(fēng))平氣散(方見)檳榔散(方見)通圣散(方見)余論丹溪云∶中寒由內(nèi)傷者,十居八九,必先用參、,托住正氣。戴氏云∶身受肅殺,口傷生急溫中氣星香散(見猝中)四七湯(見氣)八味順氣散凡中風(fēng)中食俱宜先服此藥,順其氣而后治風(fēng)消食。

    青皮陳皮(俱去白)香白芷天臺烏藥各五分合四君子煎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佚名
  • 作者:
    未知
  • 《濟陰綱目》(公元 1620 年)明.武之望(叔卿)著。十四卷。對明.王肯堂《證治準繩》中的女科,加以評釋圈點而成書。

    作者:
    武之望
  •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 作者:
  • 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是中醫(yī)臨床治療學(xué)的基本讀物,歷來稱為經(jīng)典著作,所以書內(nèi)所用方劑又稱為經(jīng)方。近代著名中醫(yī)曹穎甫,名 家達,號 拙巢(一八六六一一一九二七),治醫(yī)專宗張仲景,深研這二部書,以善用經(jīng)方聞于時。生平醫(yī)案,曾由其門人姜佐齡輯錄為三卷,也附入了自己和同門的個別治驗,搜集見聞,發(fā)揮心得,逐案說解、闡發(fā),以佐證曹氏辨證施治的確切。通過曹氏審閱后,復(fù)逐案加以評語,師生商討,從實踐到理論,相互琢磨,名其書曰《經(jīng)方實驗錄》,由千頃堂出版于一九三七年,再版于一九四七年。解放以來,讀者對本書的需要仍繁,我們現(xiàn)在重加整理,刪去其說解蕪冗者,修飾其詞句未妥者,仍分上、中、下三卷,共計九十二案,內(nèi)有十六案,標明為附列門人醫(yī)案?!耖g中醫(yī)志愿編撰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