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黃梔子湯治黃癉熱甚脈實(shí)者。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shí)(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蒿湯治黃癉濕熱俱盛者。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四逆湯治陰黃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陳(二兩) 干姜(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切) 甘草(一兩炙) 水煎,分溫服。
小茵陳湯治發(fā)黃,脈沉細(xì)遲,四肢及遍身冷。
茵陳(二兩) 附子(一枚) 甘草(一兩炙) 水煎,分溫服。
茵陳附子湯治服四逆湯,身冷汗不止者。
茵陳(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切) 干姜(二兩五錢) 水煎,分溫服。
茵陳茱萸湯治服茵陳附子湯,癥未退及脈伏者。
茵陳(一兩五錢) 吳萸(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附子(一枚) 木通(一兩)干姜(一兩) 水煎,分溫服。
茵陳橘皮湯治身黃,脈沉細(xì)數(shù),身熱而手足寒,嘔喘,煩躁不渴者。
茵陳(一兩) 橘皮(一兩) 生姜(一兩) 白術(shù)(一兩) 半夏(五錢)茯苓(五錢)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茵陳茯苓湯治發(fā)黃,脈沉細(xì)數(shù),四肢冷,小便澀,煩躁而渴。
茵陳(一兩) 茯苓(一兩) 桂枝(一兩) 豬苓(一兩) 滑石(一兩五錢) 研末,每服五錢。如脈未出加當(dāng)歸。
梔子大黃湯治酒癉心中懊 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shí)(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煮二升分溫服。
白術(shù)湯治酒癉因下后變?yōu)楹诎D,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大便黑皮膚不仁,脈微而數(shù)。
白術(shù)(一錢) 桂心(五分) 枳實(shí)(一錢) 豆豉(三錢) 葛根(二錢) 杏仁(二錢) 甘草(五分炙) 水煎服。
加味四君子湯治色癉。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白術(shù)(一錢) 黃 (二錢)白芍(一錢) 扁豆(三錢) 紅棗(二枚) 姜(五片)
小菟絲子丸治女勞癉。
石蓮肉(二兩) 茯神(一兩) 菟絲子(五兩) 山藥(三兩) 共研末,山藥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茯苓滲濕湯治黃癉,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
茵陳(二錢) 茯苓(二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白術(shù)(一錢)陳皮(一錢) 蒼術(shù)(一錢) 黃連(五分) 山梔(一錢) 秦艽(一錢) 防己(一錢) 葛根(二錢) 水煎服。
參術(shù)健脾湯治發(fā)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不思。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陳皮(一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白芍(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棗(二枚)
當(dāng)歸秦艽散治五癉,口淡,咽干,倦怠,發(fā)熱,微冷。
白術(shù)(一錢) 茯苓(二錢) 秦艽(一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白芍(一錢) 熟地(三錢) 陳皮(一錢) 半夏曲(三錢炒) 甘草(五分) 姜(三片)
茵陳附子干姜湯治寒涼藥服多,變陰黃者。
附子(一錢) 干姜(一錢) 茵陳(二錢) 草蔻(一錢) 白術(shù)(一錢) 枳實(shí)(一錢) 半夏(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廣皮(一錢) 姜(五片)
一清飲治癉癥發(fā)熱。
柴胡(一錢) 赤苓(二錢) 桑皮(二錢) 川芎(一錢) 甘草(五分)紅棗(二枚) 姜(三片)
青龍散治風(fēng)氣傳化,氣不得泄,郁熱煩渴,面目發(fā)黃,引飲。
地黃(二錢) 仙靈脾(二錢) 防風(fēng)(二錢) 荊芥(一兩) 何首烏(三錢)
研末,每服三錢。
小柴胡加梔子湯治邪熱留于半表半里而發(fā)黃者,仍以和其表里為法。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半夏(一錢)梔子(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生姜(三片) 水煎服。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大黃梔子湯治黃癉熱甚脈實(shí)者。
梔子(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shí)(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蒿湯治黃癉濕熱俱盛者。
茵陳蒿(六兩) 梔子(十四枚) 大黃(二兩) 水六升,煎至二升,分溫服。
茵陳四逆湯治陰黃肢體逆冷,腰以上自汗。
茵陳(二兩) 干姜(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切) 甘草(一兩炙) 水煎,分溫服。
小茵陳湯治發(fā)黃,脈沉細(xì)遲,四肢及遍身冷。
茵陳(二兩) 附子(一枚) 甘草(一兩炙) 水煎,分溫服。
茵陳附子湯治服四逆湯,身冷汗不止者。
茵陳(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切) 干姜(二兩五錢) 水煎,分溫服。
茵陳茱萸湯治服茵陳附子湯,癥未退及脈伏者。
茵陳(一兩五錢) 吳萸(一兩) 當(dāng)歸(一兩) 附子(一枚) 木通(一兩)干姜(一兩) 水煎,分溫服。
茵陳橘皮湯治身黃,脈沉細(xì)數(shù),身熱而手足寒,嘔喘,煩躁不渴者。
茵陳(一兩) 橘皮(一兩) 生姜(一兩) 白術(shù)(一兩) 半夏(五錢)茯苓(五錢) 水四升,煮取二升,分溫服。
茵陳茯苓湯治發(fā)黃,脈沉細(xì)數(shù),四肢冷,小便澀,煩躁而渴。
茵陳(一兩) 茯苓(一兩) 桂枝(一兩) 豬苓(一兩) 滑石(一兩五錢) 研末,每服五錢。如脈未出加當(dāng)歸。
梔子大黃湯治酒癉心中懊 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 大黃(一兩) 枳實(shí)(五枚) 豆豉(一升) 水六升,煮二升分溫服。
白術(shù)湯治酒癉因下后變?yōu)楹诎D,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大便黑皮膚不仁,脈微而數(shù)。
白術(shù)(一錢) 桂心(五分) 枳實(shí)(一錢) 豆豉(三錢) 葛根(二錢) 杏仁(二錢) 甘草(五分炙) 水煎服。
加味四君子湯治色癉。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甘草(五分) 白術(shù)(一錢) 黃 (二錢)白芍(一錢) 扁豆(三錢) 紅棗(二枚) 姜(五片)
小菟絲子丸治女勞癉。
石蓮肉(二兩) 茯神(一兩) 菟絲子(五兩) 山藥(三兩) 共研末,山藥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
茯苓滲濕湯治黃癉,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
茵陳(二錢) 茯苓(二錢) 豬苓(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白術(shù)(一錢)陳皮(一錢) 蒼術(shù)(一錢) 黃連(五分) 山梔(一錢) 秦艽(一錢) 防己(一錢) 葛根(二錢) 水煎服。
參術(shù)健脾湯治發(fā)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不思。
人參(一錢) 茯苓(二錢) 白術(shù)(一錢) 陳皮(一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白芍(一錢) 甘草(五分) 姜(三片) 棗(二枚)
當(dāng)歸秦艽散治五癉,口淡,咽干,倦怠,發(fā)熱,微冷。
白術(shù)(一錢) 茯苓(二錢) 秦艽(一錢) 當(dāng)歸(一錢五分) 川芎(一錢)白芍(一錢) 熟地(三錢) 陳皮(一錢) 半夏曲(三錢炒) 甘草(五分) 姜(三片)
茵陳附子干姜湯治寒涼藥服多,變陰黃者。
附子(一錢) 干姜(一錢) 茵陳(二錢) 草蔻(一錢) 白術(shù)(一錢) 枳實(shí)(一錢) 半夏(一錢) 澤瀉(一錢五分) 茯苓(二錢) 廣皮(一錢) 姜(五片)
一清飲治癉癥發(fā)熱。
柴胡(一錢) 赤苓(二錢) 桑皮(二錢) 川芎(一錢) 甘草(五分)紅棗(二枚) 姜(三片)
青龍散治風(fēng)氣傳化,氣不得泄,郁熱煩渴,面目發(fā)黃,引飲。
地黃(二錢) 仙靈脾(二錢) 防風(fēng)(二錢) 荊芥(一兩) 何首烏(三錢)
研末,每服三錢。
小柴胡加梔子湯治邪熱留于半表半里而發(fā)黃者,仍以和其表里為法。
柴胡(一錢) 黃芩(一錢)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半夏(一錢)梔子(一錢五分) 大棗(二枚) 生姜(三片) 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