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校注醫(yī)醇剩義》 虛勞最重脾腎論

    作者: 未知

    五臟六腑,化生氣血;氣血旺盛,營養(yǎng)臟腑。虛勞內(nèi)傷,不出氣血兩途。治氣血虛者,莫重于脾腎。水為天一之元,氣之根在腎;土為萬物之母,血之統(tǒng)在脾。氣血旺盛,二臟健康,他臟縱有不足,氣血足供挹注,全體相生,諸病自已。人茍勞心縱欲,初起殊不自知,迨至愈勞愈虛,胃中水谷所入,一日所生之精血,不足以供一日之用,于是營血漸耗,真氣日虧,頭眩耳鳴,心煩神倦口燥咽干,食少短氣,腰酸足軟,種種俱見,甚則咳嗆失音,吐血盜汗,而生命危矣。孫思邈云補脾不如補腎,許叔微謂補腎不如補脾,蓋兩先哲深知兩臟為人生之根本,有相資之功能,其說似相反,其旨實相成也。救腎者必本于陰血,血主濡之,主下降,虛則上升,當(dāng)斂而降之。救脾者必本于陽氣,氣主 之,主上升,虛則下陷,當(dāng)舉而升之。近人治虛勞,不是以四物湯加知母、黃柏,就是以大造丸用龜版、黃柏,一派陰寒腥濁性味,將置脾胃生長之氣于何地,不是在補養(yǎng)氣血,而是在敗壞氣血。因立兩法以救其弊。

    陰虛火動,皮寒骨蒸,食少痰多,咳嗽短氣,倦怠焦煩,新定拯陰理勞湯主之。

    人參(一錢) 甘草(五分) 麥冬(二錢) 五味(三分) 當(dāng)歸(二錢)白芍(一錢) 生地(二錢) 丹皮(二錢) 苡仁(三錢) 橘紅(一錢) 蓮子(十粒)

    陽虛氣耗,倦怠懶言,行動喘急,表熱自汗,心中煩躁,偏身作痛,新定拯陽理勞湯主之。

    人參(一錢) 黃 (二錢) 白術(shù)(二錢) 甘草(一錢) 肉桂(七分)當(dāng)歸(一錢五分) 五味(四分) 陳皮(一錢) 生姜(二片) 紅棗(二枚)

    此一論二方,乃先生晚年所作,同是補腎補脾,而與五勞脾腎兩方不同,為吾家所珍藏,而未經(jīng)刊布者。祖怡注。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