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經(jīng)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太陽之勝,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
《痿論》曰∶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及為白淫。
《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五癃津液別篇》曰∶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氣厥論》曰∶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
《評熱病論》曰∶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
《玉機真藏論》曰∶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jié)M,小便變。
《經(jīng)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論證(共四條)
便濁證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辯。凡赤者多由于火,白者寒熱俱有之。由精而為濁者,其動在心腎。由溺而為濁者,其病在膀胱、肝、脾。
赤濁之證,有溺之赤色者,有帶血而赤者。若見鮮血,則當從血證門溺血條下治之。若溺之黃赤者,此固多有火證,然必赤而痛澀,及別有火脈火證,方可以火證赤濁論治。
若或以勞倦過傷,或以久病,或以酒色耗傷真陰,或以素服清涼等藥,愈服愈赤,愈見短少,而且無痛澀等證者,此系水虧液涸,全非赤濁之比。經(jīng)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即此類也。但當溫補下元,使之氣化,水必自清,切不可因小便黃赤,一概皆從火治。
白濁證,有濁在溺者,其色白如泔漿。凡肥甘酒醴,辛熱炙爆之物,用之過當,皆能致濁。此濕熱之由內(nèi)生者也。又有炎熱濕蒸,主客時令之氣,侵及臟腑者,亦能致濁,此濕熱之由外入者也。然自外而入者,少。自內(nèi)而生者,多??傊?,必有熱證熱脈,方是火證。清去其火,則濁無不愈矣。有濁在精者,必由相火妄動,淫欲逆精,以致精離其位,不能閉藏,則源流相繼,淫溢而下,移熱膀胱,則溺孔澀痛,清濁并至,此皆白濁之因熱證也。及其久也,則有脾氣下陷,土不制濕,而水道不清者,有相火已殺,心腎不交,精滑不固,而遺濁不止者,此皆白濁之無熱證也。有熱者,當辯心腎而清之;無熱者,當求脾腎而固之、舉之。治濁之法無出此矣。
淋之為病,小便痛澀滴瀝,欲去不去,欲止不止者是也。是亦便濁之類,而實濁之甚者。但濁出于暫,而久而不已,則為淋證。其證則或有流如膏液者,或出如砂石而痛不可當者,或有如筋條者,或時為溺血、血條者,此淋之與濁誠有不同。故嚴氏有五淋之辯,曰氣、石、血、膏、勞也。氣淋為病,小便澀,常有余瀝。石淋,莖中痛,溺如砂石,不得卒出。
膏淋,溺如膏出。勞淋,勞倦即發(fā),痛引氣沖。血淋,遇熱即發(fā),甚則溺血,候其鼻頭色黃者,小便難也。大抵此證,多由心腎不交,積蘊熱毒,或酒后房勞,服食燥熱,七情郁結(jié)所致。此嚴氏之說,固已盡之,然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無容辯矣。但有久服寒涼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澀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濁者,此惟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之證也。故必以脈以證,而察其為寒、為熱、為虛,庶乎治不致誤。
論治(共六條)
一、熱蓄膀胱,溺赤熱甚,而或痛或澀者,必當專去其火,宜先用抽薪飲、大厘清飲、七正散之類主之。若小水不利,而煩熱難解者,惟綠豆飲為最妙。若兼大便燥結(jié)者,宜八正散主之。若微熱不甚,或熱勢稍退者,宜加減一陰煎,或?qū)С嗌?、火府丹、清心蓮子飲之類主之。若小水不利者,宜清肺飲子主之?/p>
溺白證。凡如泔如漿者,亦多屬膀胱水道之熱,宜導赤散、徙薪飲之類以清之。若無內(nèi)熱而溺白者,多由飲食濕滯,宜小厘清飲,或苓術(shù)二陳湯減去干姜以燥之利之。大都濕在腸胃,或在膀胱者,宜二陳湯,或半夏丸,或固元丹之類,皆可擇用。若胞氣不固,而液濁不清者,此亦敗精之屬也,宜秘元煎或水陸二仙丹以固之。
濁在精分者,必因相火妄動,或逆精而然,以致精溺并至。若兼澀痛之甚者,亦宜抽薪飲、大厘清飲之類,先去其火,然后再安精氣。及其稍久,痛澀俱去,而惟精濁不止者,當用寧心固腎等劑,宜秘元煎、菟絲煎,或人參丸、定志丸、心虛白濁歌之類主之。
命門虛寒,陽氣不固,則精濁時見,而久不能愈者,但當培補命門,宜右歸丸、益志湯、石刻安腎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若虛本不甚,而胞氣微寒不攝者,宜萆 厘清飲主之。
治淋之法,大都與治濁相同,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宜溫補命門,但當以前法通用,無他技也。
血淋證,若在男子,則凡便血不痛者,即為溺血;血來而痛者,即曰血淋,然無非逆血證耳。治法具詳血證門。惟婦人之血淋,則多由沖任經(jīng)脈之病,大與男子者不同,婦人門另有正條。
述古(共六條)
河間曰∶小便混濁,皆屬于熱。如夏月天氣熱則水液混濁,冬月天氣寒則水清潔,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如清水火煎自濁。
東垣曰∶淋證當分在氣在血而治之,以渴與不渴為辯。如渴而小便不利,熱在上焦氣分,肺金主之。宜用淡滲之藥,以茯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瞿麥、 蓄之類,而清肺金之氣,瀉其火,以滋水之上源也。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下焦血分,腎與膀胱主之。宜用氣味俱陰之藥,如知母、黃柏、滋腎丸是也。除其熱,泄其閉塞,以滋膀胱腎水之下元也。
丹溪曰∶淋雖有五,皆屬于熱,治宜解熱利水,以山梔子之類。不可發(fā)汗,汗之必便血。
又曰∶濁主濕熱。有痰,有虛,赤屬血,白屬氣。大率皆是濕痰流注,宜燥中宮之濕,用二陳加蒼術(shù)、白術(shù),燥去其濕。去熱宜黃柏、青黛、滑石、山梔。痰盛者,以二陳加南星、蛤粉、神曲糊丸,青黛為衣。虛勞者,不宜峻用寒涼,當用補陰滋腎氣。胃弱者,兼用人參,以柴胡、升麻升其胃中之氣。
附錄云∶人之五臟六腑俱各有精,然腎為藏精之府,而聽命乎心。貴乎水火升降,精氣內(nèi)持。若調(diào)攝失宜,思慮不節(jié),嗜欲過度,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而為赤白濁之患。赤濁是心虛有熱,因思慮得之。白濁腎虛有寒,過于淫欲而得之。其狀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治法∶赤者,當清心調(diào)氣。白者,溫補下元。又須清上,使水火既濟,陰陽葉和,精氣自固矣。
薛立齋曰∶按前證脾肺虛熱者,用補中益氣湯送六味丸。肺腎虛熱者,用黃芩清肺飲送六味丸。肝腎虛熱者,用加味逍遙散送六味丸。勞傷心腎者,清心蓮子飲。郁結(jié)傷脾者,歸脾湯。若郁怒傷肝脾者,加味逍遙散。若心腎虛弱者,小溫金散。若思慮傷心腎者,茯菟丸。夢遺、精滑、赤白二濁,治法當互參用之。
徐東皋曰∶淋證初作者,主于實熱,當利之,八正散之屬是也。既利之而不愈,久久而氣下陷者,虛也,宜升其氣,氣升而水自下。升而不愈,必用吐法,吐之而氣自升也。痰多者,用二陳湯,先服后吐。痰氣閉塞者,用二陳湯加木通、香附探吐。
趙氏曰∶肝主小便,若肝經(jīng)血虛,用四物、山梔。若小便澀滯,或莖中作痛,屬肝經(jīng)濕熱,用龍膽瀉肝湯。若小便頻數(shù),或勞而益甚,屬脾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
若小便無度,或淋瀝不禁,乃陰挺痿痹也,用六味地黃丸。若小便澀滯,或補而益甚,乃膀胱結(jié)熱也,用五淋散。若脾肺燥熱,不能化生者,黃芩清肺湯。膀胱陰虛,陽無所生者,滋腎丸。膀胱陽虛,陰無所化者,六味丸。若陰痿思色,精不出,莖道澀痛如淋,用加減八味丸料加車前、牛膝。若老人精竭復(fù)耗,大小便牽痛如淋,亦用前法溫之。如不應(yīng),急加附子,多有生者。
淋濁論列方
大厘清飲(新寒五) 小厘清飲(新和十) 小溫金散(固四三) 抽薪飲(新寒三) 徙薪飲(新寒四)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七正散(寒百十六) 八正散(寒百十五) 清心蓮子飲(寒三二) 導赤散(寒一二二) 火府丹(寒百二十) 苓術(shù)二陳煎(新和四) 綠豆飲(新寒十四)五淋散(寒百十七) 水陸二仙丹(固二三) 四物湯(補八) 清肺飲子(和一五三) 萆 分清飲(熱一六四) 二陳湯(和一) 滋腎丸(寒一六三) 心虛白濁歌(補百一) 六味丸(補百二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黃芩清肺飲(寒三八) 右歸丸(新補五) 半夏丸(和三五二)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歸脾湯(補三二) 益智湯(熱一六五) 加減八味丸(補一二二) 人參丸(補百五) 菟絲煎(新固三) 加味逍遙散(補九三) 定志丸(補百十六) 茯菟丸(固三八)石刻安腎丸(熱一六八) 秘元煎(新固一) 固元丹(固三一) 龍膽瀉肝湯(寒六三)
論外備用方
還少丹(補一三五) 金櫻膏(補百 虛帶濁)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 琥珀散(和三四七氣虛淋濁) 地髓湯(和三四五 淋痛) 海金砂散(寒一七二 膏淋) 五淋散(寒百十七熱淋) 牛膝湯(寒一二五 砂淋) 《直指》黃芩湯(寒百七 心肺熱) 秘真丹(固二五)五子丸(固四六 濁) 蓮子六一散(固四四 赤濁) 鎖精丸(固二六 帶濁) 威喜丸(固四五) 家韭子丸(固三四 陽虛久濁) 固精丸(固二九 虛滑帶濁)
《儒門事親》(公元 1228 年? )金.張從正(子和、戴人)。十五卷。主張治療用汗吐下三法,用要偏于寒涼,但在攻邪方面有其長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經(jīng)義
《至真要大論》曰∶諸轉(zhuǎn)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太陽之勝,陰中乃瘍,隱曲不利,互引陰股。
《痿論》曰∶思想無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及為白淫。
《口問篇》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
《五癃津液別篇》曰∶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氣厥論》曰∶胞移熱于膀胱,則癃溺血。
《評熱病論》曰∶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
《玉機真藏論》曰∶冬脈不及,則令人少腹?jié)M,小便變。
《經(jīng)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jīng)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
論證(共四條)
便濁證有赤白之分,有精溺之辯。凡赤者多由于火,白者寒熱俱有之。由精而為濁者,其動在心腎。由溺而為濁者,其病在膀胱、肝、脾。
赤濁之證,有溺之赤色者,有帶血而赤者。若見鮮血,則當從血證門溺血條下治之。若溺之黃赤者,此固多有火證,然必赤而痛澀,及別有火脈火證,方可以火證赤濁論治。
若或以勞倦過傷,或以久病,或以酒色耗傷真陰,或以素服清涼等藥,愈服愈赤,愈見短少,而且無痛澀等證者,此系水虧液涸,全非赤濁之比。經(jīng)曰∶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即此類也。但當溫補下元,使之氣化,水必自清,切不可因小便黃赤,一概皆從火治。
白濁證,有濁在溺者,其色白如泔漿。凡肥甘酒醴,辛熱炙爆之物,用之過當,皆能致濁。此濕熱之由內(nèi)生者也。又有炎熱濕蒸,主客時令之氣,侵及臟腑者,亦能致濁,此濕熱之由外入者也。然自外而入者,少。自內(nèi)而生者,多??傊?,必有熱證熱脈,方是火證。清去其火,則濁無不愈矣。有濁在精者,必由相火妄動,淫欲逆精,以致精離其位,不能閉藏,則源流相繼,淫溢而下,移熱膀胱,則溺孔澀痛,清濁并至,此皆白濁之因熱證也。及其久也,則有脾氣下陷,土不制濕,而水道不清者,有相火已殺,心腎不交,精滑不固,而遺濁不止者,此皆白濁之無熱證也。有熱者,當辯心腎而清之;無熱者,當求脾腎而固之、舉之。治濁之法無出此矣。
淋之為病,小便痛澀滴瀝,欲去不去,欲止不止者是也。是亦便濁之類,而實濁之甚者。但濁出于暫,而久而不已,則為淋證。其證則或有流如膏液者,或出如砂石而痛不可當者,或有如筋條者,或時為溺血、血條者,此淋之與濁誠有不同。故嚴氏有五淋之辯,曰氣、石、血、膏、勞也。氣淋為病,小便澀,常有余瀝。石淋,莖中痛,溺如砂石,不得卒出。
膏淋,溺如膏出。勞淋,勞倦即發(fā),痛引氣沖。血淋,遇熱即發(fā),甚則溺血,候其鼻頭色黃者,小便難也。大抵此證,多由心腎不交,積蘊熱毒,或酒后房勞,服食燥熱,七情郁結(jié)所致。此嚴氏之說,固已盡之,然淋之初病,則無不由乎熱劇,無容辯矣。但有久服寒涼而不愈者,又有淋久不止,及痛澀皆去,而膏液不已,淋如白濁者,此惟中氣下陷,及命門不固之證也。故必以脈以證,而察其為寒、為熱、為虛,庶乎治不致誤。
論治(共六條)
一、熱蓄膀胱,溺赤熱甚,而或痛或澀者,必當專去其火,宜先用抽薪飲、大厘清飲、七正散之類主之。若小水不利,而煩熱難解者,惟綠豆飲為最妙。若兼大便燥結(jié)者,宜八正散主之。若微熱不甚,或熱勢稍退者,宜加減一陰煎,或?qū)С嗌?、火府丹、清心蓮子飲之類主之。若小水不利者,宜清肺飲子主之?/p>
溺白證。凡如泔如漿者,亦多屬膀胱水道之熱,宜導赤散、徙薪飲之類以清之。若無內(nèi)熱而溺白者,多由飲食濕滯,宜小厘清飲,或苓術(shù)二陳湯減去干姜以燥之利之。大都濕在腸胃,或在膀胱者,宜二陳湯,或半夏丸,或固元丹之類,皆可擇用。若胞氣不固,而液濁不清者,此亦敗精之屬也,宜秘元煎或水陸二仙丹以固之。
濁在精分者,必因相火妄動,或逆精而然,以致精溺并至。若兼澀痛之甚者,亦宜抽薪飲、大厘清飲之類,先去其火,然后再安精氣。及其稍久,痛澀俱去,而惟精濁不止者,當用寧心固腎等劑,宜秘元煎、菟絲煎,或人參丸、定志丸、心虛白濁歌之類主之。
命門虛寒,陽氣不固,則精濁時見,而久不能愈者,但當培補命門,宜右歸丸、益志湯、石刻安腎丸、八味地黃丸之類主之。若虛本不甚,而胞氣微寒不攝者,宜萆 厘清飲主之。
治淋之法,大都與治濁相同,凡熱者宜清,澀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虛者宜補,陽氣不固者宜溫補命門,但當以前法通用,無他技也。
血淋證,若在男子,則凡便血不痛者,即為溺血;血來而痛者,即曰血淋,然無非逆血證耳。治法具詳血證門。惟婦人之血淋,則多由沖任經(jīng)脈之病,大與男子者不同,婦人門另有正條。
述古(共六條)
河間曰∶小便混濁,皆屬于熱。如夏月天氣熱則水液混濁,冬月天氣寒則水清潔,水體清而火體濁故也,如清水火煎自濁。
東垣曰∶淋證當分在氣在血而治之,以渴與不渴為辯。如渴而小便不利,熱在上焦氣分,肺金主之。宜用淡滲之藥,以茯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瞿麥、 蓄之類,而清肺金之氣,瀉其火,以滋水之上源也。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下焦血分,腎與膀胱主之。宜用氣味俱陰之藥,如知母、黃柏、滋腎丸是也。除其熱,泄其閉塞,以滋膀胱腎水之下元也。
丹溪曰∶淋雖有五,皆屬于熱,治宜解熱利水,以山梔子之類。不可發(fā)汗,汗之必便血。
又曰∶濁主濕熱。有痰,有虛,赤屬血,白屬氣。大率皆是濕痰流注,宜燥中宮之濕,用二陳加蒼術(shù)、白術(shù),燥去其濕。去熱宜黃柏、青黛、滑石、山梔。痰盛者,以二陳加南星、蛤粉、神曲糊丸,青黛為衣。虛勞者,不宜峻用寒涼,當用補陰滋腎氣。胃弱者,兼用人參,以柴胡、升麻升其胃中之氣。
附錄云∶人之五臟六腑俱各有精,然腎為藏精之府,而聽命乎心。貴乎水火升降,精氣內(nèi)持。若調(diào)攝失宜,思慮不節(jié),嗜欲過度,水火不交,精元失守,由是而為赤白濁之患。赤濁是心虛有熱,因思慮得之。白濁腎虛有寒,過于淫欲而得之。其狀漩白如油,光彩不定,漩腳澄下,凝如膏糊。治法∶赤者,當清心調(diào)氣。白者,溫補下元。又須清上,使水火既濟,陰陽葉和,精氣自固矣。
薛立齋曰∶按前證脾肺虛熱者,用補中益氣湯送六味丸。肺腎虛熱者,用黃芩清肺飲送六味丸。肝腎虛熱者,用加味逍遙散送六味丸。勞傷心腎者,清心蓮子飲。郁結(jié)傷脾者,歸脾湯。若郁怒傷肝脾者,加味逍遙散。若心腎虛弱者,小溫金散。若思慮傷心腎者,茯菟丸。夢遺、精滑、赤白二濁,治法當互參用之。
徐東皋曰∶淋證初作者,主于實熱,當利之,八正散之屬是也。既利之而不愈,久久而氣下陷者,虛也,宜升其氣,氣升而水自下。升而不愈,必用吐法,吐之而氣自升也。痰多者,用二陳湯,先服后吐。痰氣閉塞者,用二陳湯加木通、香附探吐。
趙氏曰∶肝主小便,若肝經(jīng)血虛,用四物、山梔。若小便澀滯,或莖中作痛,屬肝經(jīng)濕熱,用龍膽瀉肝湯。若小便頻數(shù),或勞而益甚,屬脾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山藥、五味。
若小便無度,或淋瀝不禁,乃陰挺痿痹也,用六味地黃丸。若小便澀滯,或補而益甚,乃膀胱結(jié)熱也,用五淋散。若脾肺燥熱,不能化生者,黃芩清肺湯。膀胱陰虛,陽無所生者,滋腎丸。膀胱陽虛,陰無所化者,六味丸。若陰痿思色,精不出,莖道澀痛如淋,用加減八味丸料加車前、牛膝。若老人精竭復(fù)耗,大小便牽痛如淋,亦用前法溫之。如不應(yīng),急加附子,多有生者。
淋濁論列方
大厘清飲(新寒五) 小厘清飲(新和十) 小溫金散(固四三) 抽薪飲(新寒三) 徙薪飲(新寒四) 加減一陰煎(新補九) 七正散(寒百十六) 八正散(寒百十五) 清心蓮子飲(寒三二) 導赤散(寒一二二) 火府丹(寒百二十) 苓術(shù)二陳煎(新和四) 綠豆飲(新寒十四)五淋散(寒百十七) 水陸二仙丹(固二三) 四物湯(補八) 清肺飲子(和一五三) 萆 分清飲(熱一六四) 二陳湯(和一) 滋腎丸(寒一六三) 心虛白濁歌(補百一) 六味丸(補百二十) 八味丸(補一二一) 黃芩清肺飲(寒三八) 右歸丸(新補五) 半夏丸(和三五二)補中益氣湯(補三十) 歸脾湯(補三二) 益智湯(熱一六五) 加減八味丸(補一二二) 人參丸(補百五) 菟絲煎(新固三) 加味逍遙散(補九三) 定志丸(補百十六) 茯菟丸(固三八)石刻安腎丸(熱一六八) 秘元煎(新固一) 固元丹(固三一) 龍膽瀉肝湯(寒六三)
論外備用方
還少丹(補一三五) 金櫻膏(補百 虛帶濁) 人參固本丸(補百六) 琥珀散(和三四七氣虛淋濁) 地髓湯(和三四五 淋痛) 海金砂散(寒一七二 膏淋) 五淋散(寒百十七熱淋) 牛膝湯(寒一二五 砂淋) 《直指》黃芩湯(寒百七 心肺熱) 秘真丹(固二五)五子丸(固四六 濁) 蓮子六一散(固四四 赤濁) 鎖精丸(固二六 帶濁) 威喜丸(固四五) 家韭子丸(固三四 陽虛久濁) 固精丸(固二九 虛滑帶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