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大溫兼補(bǔ)諸方:
人參理中湯(熱一) 大溫 治太陰即病自利,陰寒腹痛嘔吐,中氣虛寒,脹滿厥逆,瘧痢等證。
四逆湯(熱十四) 大溫 治傷寒陰證,自利脈沉,身痛而厥。
胃關(guān)煎(新熱九) 大溫 凡脾腎虛寒,瀉痢不止者宜此。
桂枝人參湯(散十三) 大溫 傷寒表里不解,協(xié)熱下痢者宜此。
白通湯(熱一四五) 大熱 少陰下痢者宜此。
桃花湯(熱一四六) 微溫 少陰下痢膿血者宜此。
真武湯(熱一四二) 大溫 少陰傷寒腹痛,或嘔、或痢者宜此。
回陽返本湯(熱四五) 大溫 傷寒陰盛格陽,陰極發(fā)躁,脈弱無力者宜此。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 大溫 陽脫氣虛者宜此。
暖肝煎(新熱十五) 大溫 凡肝腎陰寒,小腹疼痛者宜此。
吳茱萸湯(熱一三七) 大熱 嘔而胸滿,吐涎頭痛者宜此。
當(dāng)歸四逆湯(熱二十) 微溫 傷寒厥逆脈細(xì),下痢腸鳴者宜此。
茯苓甘草湯(熱七五) 大溫 水停心下,作悸作利者宜此。
甘草附子湯(熱三一) 大熱 風(fēng)濕相搏者宜此。
桂枝附子湯(熱三十) 大熱 風(fēng)濕相搏,筋骨疼痛者宜此。
干姜附子湯(熱三四) 大熱 瘴毒陰證,厥逆嘔吐,自利汗出者宜此。
華佗救陽脫方(熱六三) 治陰寒直中三陰證。
微溫和中諸方:
二陳湯(和一) 微溫 凡風(fēng)寒咳嗽,痰飲嘔惡,脾胃不和者宜此。
六君子湯(補(bǔ)五) 微溫 凡脾胃虛弱,或久患瘧痢,或嘔吐吞酸者宜此。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微溫 凡陰虛受寒,咳嘔喘促,吞酸痞滿等證宜此。
平胃散(和十七) 微溫 凡寒傷脾胃,心腹脹滿,嘔惡不思飲食,身體疼痛,瀉痢者宜此。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 微溫 凡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停飲食,頭疼寒熱,吐瀉脹滿者宜此。
烏梅丸(和三二三) 微溫 吐蛔、蛔厥者宜此。
《脾胃論》(公元 1249 年)金.李杲(東垣、明之)著。三卷。依據(jù)臨床實(shí)踐,結(jié)合醫(yī)學(xué)理論,認(rèn)為脾胃在人體生理活動(dòng)中最為 重要,提出“內(nèi)傷脾胃,百病由生”的主張。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大溫兼補(bǔ)諸方:
人參理中湯(熱一) 大溫 治太陰即病自利,陰寒腹痛嘔吐,中氣虛寒,脹滿厥逆,瘧痢等證。
四逆湯(熱十四) 大溫 治傷寒陰證,自利脈沉,身痛而厥。
胃關(guān)煎(新熱九) 大溫 凡脾腎虛寒,瀉痢不止者宜此。
桂枝人參湯(散十三) 大溫 傷寒表里不解,協(xié)熱下痢者宜此。
白通湯(熱一四五) 大熱 少陰下痢者宜此。
桃花湯(熱一四六) 微溫 少陰下痢膿血者宜此。
真武湯(熱一四二) 大溫 少陰傷寒腹痛,或嘔、或痢者宜此。
回陽返本湯(熱四五) 大溫 傷寒陰盛格陽,陰極發(fā)躁,脈弱無力者宜此。
四味回陽飲(新熱一) 大溫 陽脫氣虛者宜此。
暖肝煎(新熱十五) 大溫 凡肝腎陰寒,小腹疼痛者宜此。
吳茱萸湯(熱一三七) 大熱 嘔而胸滿,吐涎頭痛者宜此。
當(dāng)歸四逆湯(熱二十) 微溫 傷寒厥逆脈細(xì),下痢腸鳴者宜此。
茯苓甘草湯(熱七五) 大溫 水停心下,作悸作利者宜此。
甘草附子湯(熱三一) 大熱 風(fēng)濕相搏者宜此。
桂枝附子湯(熱三十) 大熱 風(fēng)濕相搏,筋骨疼痛者宜此。
干姜附子湯(熱三四) 大熱 瘴毒陰證,厥逆嘔吐,自利汗出者宜此。
華佗救陽脫方(熱六三) 治陰寒直中三陰證。
微溫和中諸方:
二陳湯(和一) 微溫 凡風(fēng)寒咳嗽,痰飲嘔惡,脾胃不和者宜此。
六君子湯(補(bǔ)五) 微溫 凡脾胃虛弱,或久患瘧痢,或嘔吐吞酸者宜此。
金水六君煎(新和一) 微溫 凡陰虛受寒,咳嘔喘促,吞酸痞滿等證宜此。
平胃散(和十七) 微溫 凡寒傷脾胃,心腹脹滿,嘔惡不思飲食,身體疼痛,瀉痢者宜此。
藿香正氣散(和二十) 微溫 凡外感風(fēng)寒,內(nèi)停飲食,頭疼寒熱,吐瀉脹滿者宜此。
烏梅丸(和三二三) 微溫 吐蛔、蛔厥者宜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