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急診醫(yī)學》 第五節(jié) 涎腺急性炎癥

    涎腺急性炎癥主要發(fā)生在腮腺和頜下腺,舌下腺及小涎腺少見??赡芘c腮腺及頜下腺的導管長、粗及分支多,易引起逆行性感染有關。

    一、急性化膿性腮腺炎

    腮腺炎分為急性化膿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兩種。后者為病毒性傳染病,此處不予討論。

    (一)病因急性化膿性腮腺炎主要的病菌為葡萄球菌,多見金黃色葡萄球菌。偶爾也可見鏈球菌所致。急性化膿性腮腺炎多發(fā)生在成年人,特別是老年體弱患者,或繼發(fā)于其他疾病如敗血癥等。急性傳染病,長期臥床的消耗性疾病或糖尿病患者也易發(fā)生。腹腔大手術后,由于腮腺反射功能降低。唾液分泌減少,易引起逆行性感染。腮腺導管涎石癥,可阻塞液體分泌造成感染。腮腺鄰近間隙感染也可擴散到腮腺組織內(nèi)引起感染。

    (二)臨床表現(xiàn)急性化膿性腮腺炎的初期癥狀主要為疼痛,逐漸引起以耳垂為中心的腮腺區(qū)腫大,腮腺導管口可呈現(xiàn)紅腫,壓迫腫大的腮腺區(qū)導管口可流出膿性或炎性分泌物。如不及時治療感染,可使腺體組織壞死,擴散到整個腮腺組織并向周圍組織擴散。

    炎癥初期全身反應不明顯。病情加重,可引起高燒,有時可高達40℃,白細胞特別是中性粒細胞增高。全身反應主要取決于細菌的毒力和病人機體的情況。

    急性化膿性腮腺炎和流行性腮腺炎病原菌不同,治療方法有所不同,要予以鑒別。后者主要為兒童,有接觸史,多為雙側,白細胞分類中性粒細胞比例不高,但在分類計數(shù)中淋巴細胞增高。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期血液及小便中淀粉酶增高。流行性腮腺炎一般有終身免疫力。

    (三)治療炎癥初期即漿液性炎癥期,可采用抗生素治療,如青毒素和鏈霉素聯(lián)合治療或其他廣譜抗生素治療。局部可用理療,如超短波、紅外線,或中藥外敷。局部含漱,清潔口腔。并飲用酸性食物,促使分泌。如經(jīng)保守治療,炎癥不能控制,患者有跳疼,局部出現(xiàn)可凹性水腫,或壓迫腮腺組織,腮腺導管有膿液流出。應一方面將此膿液作藥敏培養(yǎng),另一方面則應作切開引流術。由于腮腺筋膜密,當膿腫形成時,很難捫到波動。

    切開引流在局麻下進行,切口在耳屏前方或下頜角后緣,要用大號血管鉗插入腮腺,要分離各個腺小葉的膿腔。切開時要避免損傷面神經(jīng)。

    肋腺膿腫切開引流切口在下頜角

    圖89-2 肋腺膿腫切開引流切口在下頜角

    腮腺膿腫切開引流切口在耳屏前

    圖89-3 腮腺膿腫切開引流切口在耳屏前

    二、急性頜下腺炎

    頜下腺炎主要由導管狹窄或堵塞所致,主要引起堵塞的原因為頜下腺導管結石,所以頜下腺炎常與涎石并發(fā)。

    (一)病因 頜下腺炎常因?qū)Ч芙Y石堵塞引起,也可因其他導物如骨片、麥芒等進入導管所致。由導管進入的細菌性感染在臨床也可見到。

    (二)臨床表現(xiàn) 頜下腺炎多見慢性,亦可急性發(fā)作。急性頜下腺炎為一般急性炎癥之癥狀,患者口底腫脹疼痛,頜下三角處紅腫。頜下腺導管口紅腫,壓迫頜下腺有膿液或炎性液體流出。全身癥狀為發(fā)燒,呼吸及脈搏加快,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增多。

    患者可反覆急性發(fā)作,同時可轉向慢性。觸診患者頜下腺導管處有時可及硬的結石,X線攝片有時可發(fā)現(xiàn)陽性結石。

    (三)治療方法為抗炎治療。加強口腔衛(wèi)生,多飲酸性飲料,膿腫局限作切開引流。如為結石所致,待炎癥控制后,去除涎石。如深部涎石不能取出,或臨床上反覆發(fā)作者,腺體增大已呈纖維組織化,可行口外頜下腺摘除術。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