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細心觀察病人的呼吸情況,對病情判斷有著重要意義。怎樣觀察病人呼吸呢?通常在病人安靜狀態(tài)下,不與病人說話和轉(zhuǎn)移病人注意力,一邊觀察病人呼吸或胸廓起伏次數(shù);一邊看表記住呼吸次數(shù)。一呼一吸算一次。正常人安靜狀態(tài)下每分鐘呼吸次數(shù)為16~20次,兒童每分鐘為22~26次左右,新生兒每分鐘可達40次。無周期性改變。呼吸與脈搏的比例為1∶4。觀察呼吸不僅要記住每分鐘次數(shù),還要注意呼吸快慢是否一致,深淺是否均勻,有無呼吸困難等情況。
(公元 1150 年)宋.劉昉(方明)著。四十卷。論病源形色、初生病及小兒各科疾病,分為 40 門,每門又各分子目。
《幼幼集成》(公元 1750 年)清.陳復正(飛霞)著。六卷。辨驚風及對小兒勿濫用寒涼,以免傷敗脾胃等,均有較好見解。闡述小兒病的病因治療比較詳備。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細心觀察病人的呼吸情況,對病情判斷有著重要意義。怎樣觀察病人呼吸呢?通常在病人安靜狀態(tài)下,不與病人說話和轉(zhuǎn)移病人注意力,一邊觀察病人呼吸或胸廓起伏次數(shù);一邊看表記住呼吸次數(shù)。一呼一吸算一次。正常人安靜狀態(tài)下每分鐘呼吸次數(shù)為16~20次,兒童每分鐘為22~26次左右,新生兒每分鐘可達40次。無周期性改變。呼吸與脈搏的比例為1∶4。觀察呼吸不僅要記住每分鐘次數(shù),還要注意呼吸快慢是否一致,深淺是否均勻,有無呼吸困難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