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花斑癬是由正圓形糠秕孢子菌(俗稱花斑癬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淺表性真菌病。這種菌為正常人皮膚上常見的腐物寄生菌,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致病,只有在某些特殊體質或條件下才會發(fā)病,如易發(fā)于多汗,多油脂的青壯年男性?;ò甙_因好發(fā)于頸、胸背等多汗部位,且形態(tài)似襯衣上的汗?jié)n,故又稱汗斑。汗斑的基本損害是黃豆大小的圓形斑疹,略帶灰色、棕色、黃色或褐色,有時呈隱約可見。大多數的邊緣比較清楚,不高出皮面,有光澤,微微發(fā)亮,上有細小糠秕樣鱗屑。由于皮屑的存在,紫外線不能透過。因此,去皮屑后,病區(qū)比正常顏色為淡,甚至發(fā)白,這是該病的一個特征。有時可誤診為白癜風。如此皮損顏色深淺相同,頗似花斑。病期長的皮損常逐漸增多擴大,相互融合成大片。發(fā)病部位主要在胸和背上部,重者大部分軀干和四肢近端,以至頸面均可累及。一般不痛不癢,患者多為成人。病程緩慢,但冬天皮疹可消退,來年夏季又發(fā)。由于花斑癬菌生長在皮膚的最表層,所以外用抗真菌劑及剝脫劑不難治愈。頑固病癥可用紫外線照射。
(公元 1241 年)宋.施發(fā)(政卿)著。三卷。先總論脈法,次辨明 24 種脈的形象和主病,最后敘述傷寒雜病 等 21 類病證的生死脈法,及婦人病脈、胎脈和小兒病的脈法等。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花斑癬是由正圓形糠秕孢子菌(俗稱花斑癬菌)引起的一種慢性淺表性真菌病。這種菌為正常人皮膚上常見的腐物寄生菌,在一般情況下不會致病,只有在某些特殊體質或條件下才會發(fā)病,如易發(fā)于多汗,多油脂的青壯年男性?;ò甙_因好發(fā)于頸、胸背等多汗部位,且形態(tài)似襯衣上的汗?jié)n,故又稱汗斑。汗斑的基本損害是黃豆大小的圓形斑疹,略帶灰色、棕色、黃色或褐色,有時呈隱約可見。大多數的邊緣比較清楚,不高出皮面,有光澤,微微發(fā)亮,上有細小糠秕樣鱗屑。由于皮屑的存在,紫外線不能透過。因此,去皮屑后,病區(qū)比正常顏色為淡,甚至發(fā)白,這是該病的一個特征。有時可誤診為白癜風。如此皮損顏色深淺相同,頗似花斑。病期長的皮損常逐漸增多擴大,相互融合成大片。發(fā)病部位主要在胸和背上部,重者大部分軀干和四肢近端,以至頸面均可累及。一般不痛不癢,患者多為成人。病程緩慢,但冬天皮疹可消退,來年夏季又發(fā)。由于花斑癬菌生長在皮膚的最表層,所以外用抗真菌劑及剝脫劑不難治愈。頑固病癥可用紫外線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