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素問直解》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篇

    作者: 高士宗

    帝承上編腹中滿痛之義,而及于腰痛,則有取刺之法也。腹者,太陰經(jīng)脈之所主。腰者,足三陽三陰之脈及奇經(jīng)八脈,皆從腰而上,故舉足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及奇經(jīng)八脈,并解脈肉理,皆系于腰而為痛,各隨其脈以刺之。太陰主腹,故不復論。然太陰之絡,亦令腰痛,故終舉太陰之痛以結之。

    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引項脊,尻背為重狀,刺其中,太陽正經(jīng)出血,春無見血。

    中,委中也。足太陽之脈,從頭下項,循脊背,抵腰中,下至于尻,故足太陽脈,令人腰痛,則上引項脊而尻背各如狀,當刺其委中,委中者,太陽正經(jīng)之脈也;刺委中,更當出血,若春時木王,借水氣以生,太陽主寒水之氣,故春刺委中,無見其血。

    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顧,刺少

    陽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獨起者,夏無見血。

    循循,漸次貌。顧,回顧也。腰者,身半上下之交,少陽主樞,居乎上下之間,故少陽令人腰痛,如以針刺其腰之皮中,其痛漸次而上,故循循然,痛在于背,則不可以俯仰;痛在于項,則不可以顧,當刺少陽成骨之端,而出其血。申明成骨之端,在膝外廉之骨而獨起者是也。夏時火王,少陽主相火之氣,故夏刺成骨,無見其血。

    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為有見者,善悲。刺陽明于前

    三,上下和之,出血,秋無見血。

    陽明之脈,起于鼻中,行身之前,故陽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顧。顧,猶視也。申明不可顧者,非不可回顧,乃顧則目中為有見者,然顧而有見,則善悲,當刺陽明于前三,前三,三里上廉下廉也,故曰,上下和之,乃三里合上廉下廉以和之,而出其血也。秋時金王,陽明主燥金之氣,故秋刺前三,無見其血。

    足少陰令人腰痛,痛引脊內(nèi)廉,刺少陰于內(nèi)踝上二,春無見血,出血太多,不可復也。

    足少陰之脈,上股內(nèi)后廉,貫脊屬腎,故足少陰令人腰痛,其痛上引脊,下引內(nèi)廉,當刺少陰于內(nèi)踝上左右太溪二,少陰之氣藏于冬,發(fā)于春,故春刺內(nèi)踝,無見其血,若春時出血太多,至冬不可復藏也。按春夏秋皆言無見血,而冬時不言,意謂冬藏之時,陰血充滿,三時皆不足也。

    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為張弓弩弦,刺厥陰之脈,在踵

    魚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善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

    厥陰之脈,循足而上,與腎脈相合,行于腰脊,故厥陰之脈令人腰痛,腰中為張弓弩弦,痛而強硬,不柔和也。當刺厥陰之脈,在踵魚腹之外。,足肚也。踵,足跟也。魚腹,足肚上也。

    踵魚腹之外側,但循結絡之累累然,乃刺之,其厥陰腰痛之病,當令人善言,《靈樞·九針論》云,肝主語,本經(jīng)《宣明五氣篇》云,肝病為語,言即語也。病當令人善言,則默默然不慧,默默不慧,肝氣虛矣。刺治之法,仍在、在踵、在魚腹之三,肝虛故淺刺累累之路,不言出血也。此一節(jié)言足三陽三陰之脈,令人腰痛,而有取刺之法也。

    解脈令人腰痛,痛引肩,目KTKT然,時遺溲,刺解脈在膝筋肉

    分間,外廉之橫脈,出血,血變而止。

    解,音蟹,下同。解,散也。解脈,周身橫紋之脈散于皮膚間,太陽之所主也。解脈令人腰痛,不能從腰而散于上,故痛引肩,不能從肩而散于頭,故目KTKT然。膀胱水府之氣不出于皮毛,故時遺溲。刺解脈在膝后筋肉相分之間乃中外廉之橫脈,當刺出其血,血紫黑而變赤,即當止之,不可多出也。

    解脈令人腰痛,為引帶,常為折腰狀,善恐,刺解脈在中,

    結絡為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

    折,音舌。解脈散于皮膚,不但行于上下,且迥繞周身,故解脈令人腰痛,為腰引帶,痛則常為折腰狀。腰者腎之外候,腎氣不充于腰,故善恐。刺解脈,在太陽正經(jīng)之中,視其結絡為黍米,乃刺之。結絡,則絡脈結而不榮,故血射以黑,見赤血而已,即上言血變而止之謂也。此言解脈腰痛,常循太陽中之絡脈以刺之,而出其血也。

    同陰之脈,令人腰痛,痛如小錘,居其中,怫然腫,刺同陰之脈在外踝上絕骨之端,為三。

    陽蹺之脈,起于跟中,循外踝上風府,從陰出陽,故曰同陰。同陰之脈,令人腰痛,則痛如小錘居其腰中,外則怫然而腫,刺同陰之脈,當在外踝上,并絕骨之端,為三也。

    陽維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下間,去地一尺所。

    陽維維于陽,今陽維腰痛,不能維于陽,故痛上怫然腫,刺陽維之脈,其脈與太陽相合,在下間去地一尺所,乃陽維之,太陽承山穴也。夫陽維與太陽合,則陰維與少陰合關。

    衡絡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則恐仆,得之舉重傷

    腰。衡絡絕,惡心歸之,刺之在陽筋之間,上數(shù)寸橫居,為二,出血。

    衡,與橫同。,浮也。陽,會陽也。帶脈橫絡于腰,故曰橫絡之脈,腰痛不可以俯仰,言不可以俯而復仰也。如俯而仰,則恐仆矣,此得之舉重傷腰,橫絡脈絕,周迥無所束,惡血聚而歸之,故痛也。刺之在浮會陽大筋之間,申明會陽之穴,上浮數(shù)寸,橫居臀下也,刺浮會陽為二,而出血。

    會陰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飲,飲

    已欲走,刺直陽之脈上三,在蹺上下五寸,橫居,視其盛者出血。

    漯,音沓。會陰在大便之前,小便之后,任督二脈相會于前后二陰間,故曰會陰。任脈統(tǒng)任一身之陰,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會陰腰痛,陰陽皆虛,痛上漯漯然汗出,陰氣虛而陰液外注也。汗干令人欲飲,飲已欲走,陽氣虛而陽熱外馳也。任督腰痛,當從陽以瀉陰,故刺直陽之脈。直陽太陽,與督相合之脈也。從蹺從上刺其三。三者,刺陽蹺之申脈,太陽之中,又蹺上下,當相去五寸之承山,皆有血絡橫居。視其盛者,刺出其血。由此言之,則蹺與,及蹺上下,但刺橫居之血絡,不必拘于穴也。

    飛陽之脈,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則悲以恐,刺正陽之脈,

    在內(nèi)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飛陽,陰維之脈也。陰維之脈,起于足少陰之筑賓,今日飛陽者,《經(jīng)脈》論云,足太陽之別,名曰飛陽,去踝七寸,別走少陰,是飛陽乃別出于太陽,而仍走少陽也。怫怫,怒貌,痛上怫怫而腫,如怒起狀。陽維腰痛,痛上怫然腫。此陰維腰痛,痛上亦怫怫然,甚則少陰心虛而恐。少陰腎虛而恐,刺式陽之脈,在內(nèi)踝上五寸,乃陰維之,筑賓穴也。與少陰相合,故曰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

    昌陽之脈,令人腰痛,痛引膺,目KTKT然,甚則反折,舌卷不

    能言,刺內(nèi)筋為二,在內(nèi)踝上,大筋前,太陰后,上踝二寸所。

    陰蹺之脈,亦起于跟中,循內(nèi)踝而上,上循胸里,出人迎,交目內(nèi),起于足少陰之別,合于足太陽,故曰昌陽。腰痛則不能上循胸里,故痛引膺,不能上交于目,故目KTKT然,甚則少陰左陽不相交接,致病太陽之反折。少陰之舌卷,不能言,當刺足內(nèi)廉之筋,左右為二,申明內(nèi)筋在足內(nèi)踝上大筋之前,太陽所過之后,上踝二寸所,乃陰蹺之,交信穴也。

    散脈令人腰痛,而熱,熱甚生煩,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甚則

    遺溲,刺散脈,在膝前骨,肉分間,絡外廉,束脈,為三。

    散,上聲。散脈,沖脈也。沖脈起于胞中,秉陰血而澹滲皮膚,一為太陽通體之解脈,故曰散脈,血不充于皮膚,故腰痛而身熱,脈不散于胸中,故熱甚生煩,不能右循背里,故腰下如有橫木居其中,不能從胞中而四散,故甚則遺溲。刺散脈,當在膝前之骨,犢鼻穴也。及肉分間,三里穴也。絡外廉,上廉穴也。三里在肉分間,乃足陽明之合穴,故曰束脈。刺前骨、刺肉分、刺外廉,是為三。

    此一節(jié),言奇經(jīng)八脈從腰而上,令人腰痛,各有取刺之法也。

    肉里之脈,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則筋縮急,刺肉里之脈,

    為二,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后。

    里,理通。肉理,肌肉之文理也。肉理之脈,外通于皮,內(nèi)通于筋,腰痛不可以咳,不能外通于皮也。

    咳則筋縮急,不能內(nèi)通于筋也。太陽主皮毛,主筋病,故刺肉理之脈為二。在太陽之外,少陽絕骨之后,太陽行身之首而向外,故曰太陽之外,少陽絕骨,在足之側,故曰絕骨之后,乃太陽附陽穴也,左右為二。

    腰痛俠脊而痛,至頭,KTKT然,目KTKT欲僵仆,刺足太陽中出血。

    KT,音殊。腰痛俠脊而痛,從腰上及于脊也。至頭,KTKT然,從脊上至于頭也。太陽經(jīng)脈起于目內(nèi),從頭下項,俠脊抵腰,經(jīng)脈不舒,故目KTKT欲僵仆,當刺足太陽之中出血。此言肌肉,文理,脊背,頭項,腰痛,當刺足太陽,不但解脈腰痛,刺足太陽也。

    腰痛上寒,刺足太陽、陽明,上熱,刺足厥陰,不可以俯仰,

    刺足少陽。中熱而喘,刺足少陰,刺中出血。

    此言腰痛寒熱,亦刺三陽三陰,不但三陽三陰之脈,令人腰痛而始刺也。腰痛上寒,乃陽氣不升,故刺足太陽陽明,所以升其陽氣也。腰痛上熱,乃陰氣不升,故刺足厥陰,所以升其陰氣也,不可以俯仰,乃陰陽樞轉(zhuǎn)不和,故刺足少陽,所以和其樞而使陰陽旋轉(zhuǎn)也。

    中熱而喘,乃陽熱內(nèi)乘,陰寒外閉,故刺足少陰,所以調(diào)其陰陽水火,而內(nèi)外安和也。太陽陽明厥陰少陽少陰,未知所刺之處,故申明刺中出血,言刺太陽,則如上文之刺中出血。則知陽明之刺,在前。厥陰之刺在踵,少陽之刺在成骨,少陰之刺在內(nèi)踝。此舉一以例其余,上文言穴氣而不及太陰,故此亦不言太陰也。

    腰痛上寒不可以顧,刺足陽明,上熱刺足太陰。中熱而喘,刺

    足少陰。大便難,刺足少陰。少腹?jié)M,刺足厥陰,如折不可以俯仰,

    不可舉,刺足太陽;引脊內(nèi)廉,刺足少陰。

    衍文。舊本注云,古本并無,王氏所添也。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

    生死為數(shù),發(fā)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髁,窠同,音科,余篇仿此。此舉太陰腰痛,為繆刺之法,言太陰之脈,行于腹中,而其孫絡,亦在于外也。本經(jīng)繆刺論云,邪客于足太陰之絡,令人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息。今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是邪客于足太陰之絡也。又云∶刺腰尻之解,兩胂之上,是腰俞,以月生死為數(shù),發(fā)針在已,左刺右,右刺左。今刺腰尻交者,兩髁胂上,以月生死為數(shù),發(fā)針立已,左取右,右取左,是亦繆刺之法,不同于上文諸經(jīng)之刺也。蓋繆刺者,有痛而經(jīng)不病者也,病在孫絡之間,毫毛之氣,不相通貫,故以毫針通其孫絡,左取右,右取左,刺數(shù)宜多,不循俞穴,故但以月生死為數(shù)。一日一,二日二,漸多之十五日,十五,十六日十四,漸少之,與解脈腰痛,刺太陽之中者,又不同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