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此承上編陰陽應象,而復論陰陽之離合也。應象者,陰陽之征乎外也;離合者,陰陽之本乎內也。陰陽之理,本于太極,由陰而陽,故曰陰陽。離則有三,合則為一,從三而十百千萬皆離也;三陽歸于一陽,三陰歸于一陰,皆合也。開闔樞者,開則為陽,闔則為陰,舍合則不能為開,舍開則不能為闔,是陰陽互見,開闔并呈也。其曰陰之絕陽,是純陰無陽而歸于太極也,又曰陰之絕陰,是純陰無陰,而歸于無極也。陰陽之理,從無極而太極,太極而陰陽,所以申明陰陽之離合者如此。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
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帝承上編陰陽應象之意,問天地日月陰陽營運,以成一歲,人之陰陽,亦與相應。今人身三陰三陽,有不應天地日月陰陽之處,其故何也?帝承陰陽應象之意,而探陰陽之根本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
數(shù),上聲;下可數(shù),同勝,平聲。自陰陽之應乎外者言之,則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至于萬之大,尤不可勝數(shù),然探其本原,則有要道,其要歸于一也。
天復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試以天地萬物言之,天復于上,地載于下,而萬物方生。其萬物之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夫未出地而名為陰中之陰,則出地者,當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予,與同。長,上聲。藏,如字。萬物出乎陽,其體各正,是其正也,乃陽予之。萬物主乎陰,其性始成,是其主也,乃陰為之。陽正于外,陰主于內,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此天地陰陽收藏之常。若失常,則天地四塞,天地四塞,則復載無從,而萬物不生。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
天地萬物之陰陽,其變無窮,人身之陰陽,其變無窮,故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不啻十百千萬,數(shù)之可數(shù),所以申明陰陽之至大,而為離者如此。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三陰三陽,有離則有合,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仍欲詳明不應陰陽之義。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
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陽根于陰,三陽根于三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陽也,后曰太沖,陰也,故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是太陽之根于少陰也。故人身太陽之根,起于足小趾外側之至陰,結于目中央之命門,是雖太陽,而名曰陰中之陽,此太陽之根于少陰者如此。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
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故中身而上,亦名曰廣明,陽也,廣明之下,名曰太陰,陰也,太陰之前,名曰陽明,是陽明之根于太陰也。故人身陽明之根,起于足大趾次趾之厲兌,是雖陽明,而名曰陰中之陽。此陽明之根于太陰者如此。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少陽根于厥陰,故厥陰之表名曰少陽,人身少陽之根,起于足小趾、次趾之竅陰,是雖少陽,而名曰陰中之少陽。夫太陽根于少陰,則曰少陰之上;陽明根于太陰,則曰太陰之前;少陽根于厥陰,則曰厥陰之表,以明上下前后表里,其義一也。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摶而弗浮,名曰一陽。
摶,音團,余篇同。論三陽之離合,自其離者而言之,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自其離而復合者言之,舍闔則不能開,舍開則不能為闔,舍開闔,則不能為樞。是三經者不得相失也。若不開不闔不樞,摶聚凝一而弗浮,但命曰一陽。所以申明三陽之至微,而為合者如此。
帝曰∶愿聞三陰。
承上文三陽之意,而復愿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
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外者為陽,如南面而立,前曰廣明,中身而上,名曰廣明者是也;內者為陰,如后曰太沖,廣明之下,名曰太陰者是也。
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由外陽內陰之義而推論之,然則中為陰,中亦內也,太陰坤土在內,而居中也。沖,太沖也。其沖在下者,太沖屬少陰,在太陰之下,而其中則名曰太陰。故人身太陰經穴之根,起于足大趾之隱白,名曰陰中之陰,所以申明三陰之太陰也。
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其沖在下,故太陰之后,名曰少陰。人身少陰經穴之根,起于足心之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所以申明三陰之少陰也。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太陰主開,厥陰主闔,少陰主樞,有開闔,而始有樞。是先厥陰而后少陰,故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人身厥陰經穴之根,起于足大趾三毛之大敦。厥陰為陰之盡,而曰陰之絕陽,言純陰而絕無陽也。名曰陰之絕陰,言純陰而絕無陰也,絕陽絕陰,是太極而歸于無極,所以申明三陰之厥陰也。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
不得相失也。摶而弗沉,命曰一陰。
若夫三陰之離合也,離則太陰為開,厥陰的闔,少陰為樞。離而復合,是三經者開闔相資,樞轉相濟,不得相失也。若不開不闔不樞,摶聚凝一而弗沉,命曰一陰,所以申明三陰之至微,而為合者如此。
陰陽HTHT,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HT,沖同。合上文三陽三陰而并論之,人身陰陽沖沖,沖沖,往來不絕也。積傳為一周,謂一周十二時,漏水下百刻,二刻一小周,積傳至百刻,則為日夜之一周也。氣里形表,謂陰陽之氣行于里,陰陽之形立于表,表里形氣,互相資益,而為陰陽離合之相成也。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此承上編陰陽應象,而復論陰陽之離合也。應象者,陰陽之征乎外也;離合者,陰陽之本乎內也。陰陽之理,本于太極,由陰而陽,故曰陰陽。離則有三,合則為一,從三而十百千萬皆離也;三陽歸于一陽,三陰歸于一陰,皆合也。開闔樞者,開則為陽,闔則為陰,舍合則不能為開,舍開則不能為闔,是陰陽互見,開闔并呈也。其曰陰之絕陽,是純陰無陽而歸于太極也,又曰陰之絕陰,是純陰無陰,而歸于無極也。陰陽之理,從無極而太極,太極而陰陽,所以申明陰陽之離合者如此。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歲,人亦應
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
帝承上編陰陽應象之意,問天地日月陰陽營運,以成一歲,人之陰陽,亦與相應。今人身三陰三陽,有不應天地日月陰陽之處,其故何也?帝承陰陽應象之意,而探陰陽之根本也。
岐伯對曰∶陰陽者,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shù),然其要一也。
數(shù),上聲;下可數(shù),同勝,平聲。自陰陽之應乎外者言之,則數(shù)之可十,推之可百,數(shù)之可千,推之可萬,至于萬之大,尤不可勝數(shù),然探其本原,則有要道,其要歸于一也。
天復地載,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
試以天地萬物言之,天復于上,地載于下,而萬物方生。其萬物之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夫未出地而名為陰中之陰,則出地者,當命曰陰中之陽。
陽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
予,與同。長,上聲。藏,如字。萬物出乎陽,其體各正,是其正也,乃陽予之。萬物主乎陰,其性始成,是其主也,乃陰為之。陽正于外,陰主于內,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此天地陰陽收藏之常。若失常,則天地四塞,天地四塞,則復載無從,而萬物不生。
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shù)之可數(shù)。
天地萬物之陰陽,其變無窮,人身之陰陽,其變無窮,故陰陽之變,其在人者,亦不啻十百千萬,數(shù)之可數(shù),所以申明陰陽之至大,而為離者如此。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
三陰三陽,有離則有合,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仍欲詳明不應陰陽之義。
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
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名曰陰中之陽。
陽根于陰,三陽根于三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陽也,后曰太沖,陰也,故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是太陽之根于少陰也。故人身太陽之根,起于足小趾外側之至陰,結于目中央之命門,是雖太陽,而名曰陰中之陽,此太陽之根于少陰者如此。
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
陽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
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故中身而上,亦名曰廣明,陽也,廣明之下,名曰太陰,陰也,太陰之前,名曰陽明,是陽明之根于太陰也。故人身陽明之根,起于足大趾次趾之厲兌,是雖陽明,而名曰陰中之陽。此陽明之根于太陰者如此。
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
少陽根于厥陰,故厥陰之表名曰少陽,人身少陽之根,起于足小趾、次趾之竅陰,是雖少陽,而名曰陰中之少陽。夫太陽根于少陰,則曰少陰之上;陽明根于太陰,則曰太陰之前;少陽根于厥陰,則曰厥陰之表,以明上下前后表里,其義一也。
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摶而弗浮,名曰一陽。
摶,音團,余篇同。論三陽之離合,自其離者而言之,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自其離而復合者言之,舍闔則不能開,舍開則不能為闔,舍開闔,則不能為樞。是三經者不得相失也。若不開不闔不樞,摶聚凝一而弗浮,但命曰一陽。所以申明三陽之至微,而為合者如此。
帝曰∶愿聞三陰。
承上文三陽之意,而復愿聞三陰,
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
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外者為陽,如南面而立,前曰廣明,中身而上,名曰廣明者是也;內者為陰,如后曰太沖,廣明之下,名曰太陰者是也。
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
由外陽內陰之義而推論之,然則中為陰,中亦內也,太陰坤土在內,而居中也。沖,太沖也。其沖在下者,太沖屬少陰,在太陰之下,而其中則名曰太陰。故人身太陰經穴之根,起于足大趾之隱白,名曰陰中之陰,所以申明三陰之太陰也。
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
其沖在下,故太陰之后,名曰少陰。人身少陰經穴之根,起于足心之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所以申明三陰之少陰也。
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
太陰主開,厥陰主闔,少陰主樞,有開闔,而始有樞。是先厥陰而后少陰,故少陰之前,名曰厥陰。
人身厥陰經穴之根,起于足大趾三毛之大敦。厥陰為陰之盡,而曰陰之絕陽,言純陰而絕無陽也。名曰陰之絕陰,言純陰而絕無陰也,絕陽絕陰,是太極而歸于無極,所以申明三陰之厥陰也。
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
不得相失也。摶而弗沉,命曰一陰。
若夫三陰之離合也,離則太陰為開,厥陰的闔,少陰為樞。離而復合,是三經者開闔相資,樞轉相濟,不得相失也。若不開不闔不樞,摶聚凝一而弗沉,命曰一陰,所以申明三陰之至微,而為合者如此。
陰陽HTHT,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成也。
HT,沖同。合上文三陽三陰而并論之,人身陰陽沖沖,沖沖,往來不絕也。積傳為一周,謂一周十二時,漏水下百刻,二刻一小周,積傳至百刻,則為日夜之一周也。氣里形表,謂陰陽之氣行于里,陰陽之形立于表,表里形氣,互相資益,而為陰陽離合之相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