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查古籍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小兒驚癇,灸鬼祿穴一壯。在上唇內(nèi)中央弦上。炷如小麥大。用鋼刀決斷更佳。
小兒水氣,四肢盡腫及腹大,灸臍上一寸,三壯。炷如小麥大。分水穴也。
正人形第四圖(圖缺)
小兒熱毒風(fēng)盛,眼睛疼痛,灸手中指本節(jié)頭,三壯,名拳尖也。炷如小麥大。
小兒龜背,生時(shí)被客風(fēng)拍著脊骨,風(fēng)達(dá)于髓所致也。如是灸肺俞、心俞、膈俞,各三壯。炷如小麥大。肺俞∶在三椎下兩傍各一寸半;心俞∶在五椎下兩傍各一寸半;膈俞∶在七椎下兩傍各一寸半。
小兒臍腫,灸腰后對臍骨節(jié)間,三壯。炷如小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