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集注》 本神第八

    作者: 張志聰

    黃帝問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血脈營氣精神。此五臟之所藏也。至于淫。離臟則精失。魂魄飛揚(yáng)。志意恍亂。智慮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與。人之過乎。何謂德氣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慮。請問其故。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故生之來謂之精。兩精相搏謂之神。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謂之魄。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yuǎn)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biāo)臅r(shí)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diào)剛?cè)?。如是則邪僻不至。長生久視。

    此言人之德氣。受天地之德氣所生。以生精氣魂魄志意智慮。故智者能全此神智。以順天地之性。而得養(yǎng)生之道焉。德者所得乎天。虛靈不昧。具眾理應(yīng)萬事者也。目之視。耳之聽。鼻之臭??谥?。手之舞。足之蹈。在地所生之形氣也。干知大始。坤作成物。德流氣薄而生者也。決氣篇曰。常先身生是謂精。蓋未成形而先受天一之精。故所生之來謂之精。平人絕谷篇曰。神者。水谷之精氣也。

    蓋本于先天所生之精。后天水谷之精而生此神。故曰兩精相搏謂之神?;鹬珵樯瘛K珵榫?。

    肝為陽臟而藏魂。肺為陰臟而藏魄。故魂隨神而往來。魄并精而出入。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天地之萬物。皆吾心之所任。心有所憶者意也。意之所存者志也。志有所變者思也。思有所慕者慮也。慮有所處者智也。此皆心神之運(yùn)用。故智者順承天地之性。而得養(yǎng)生之道也。

    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dòng)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謶终呱袷帒劧皇铡?/p>

    此承上文而言思慮志意。皆心之所生。是以思慮喜怒悲憂恐懼。皆傷其心臟之神氣。

    心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脫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此分論七情傷五臟之神志。思慮。脾之情也。如心因怵惕思慮。則傷心藏之神。神傷則不能主持。而恐懼自失矣。脾主土而主肌肉。肺主氣而主皮毛。肉之膏肥曰。色者。氣之華也。肉者。

    地所成之形也。毛色者。天所生之氣也。破脫肉。毛悴色夭。天地所生之命絕矣。死于冬者。五行之氣。死于四時(shí)之勝克也。開之曰。心思慮傷神者。脾志并于心也。余臟同。

    脾憂愁而不解則傷意。意傷則亂。四肢不舉。毛悴色夭。死于春。(音悶)憂愁。肺之情也。如脾因憂愁不解。則傷脾臟之意。意傷則亂而四肢不舉。蓋意乃心之所生。

    而脾主四肢也。

    肝悲哀動(dòng)中則傷魂?;陚麆t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dāng)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

    死于秋。

    悲哀。肺之情也。如肝因悲哀動(dòng)中。則傷肝臟所藏之魂?;陚麆t狂忘不精。蓋肝者將軍之官。

    謀慮出焉。肝志傷。則不能處事精詳矣。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臟氣傷。則腑志亦不正而無決斷矣。肝主筋而脈絡(luò)陰器。陰縮筋攣。脅骨不舉。情志傷而及于形也。玉師曰。膽附于肝。臟腑相通。惟肝膽最為親切。

    肺喜樂無極則傷魄。魄傷則狂??裾咭獠淮?。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喜樂。心之情也。如肺因喜樂無極。則傷肺臟之魄。魄傷則狂。狂者意不存。意者心之發(fā)。蓋喜樂無極。則神亦憚散而不存矣。肺主皮毛。故人皮革焦。

    腎盛怒而不止則傷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怒者。肝之情也。如腎盛怒不止。則傷腎臟之志。志傷則喜忘其前言。夫神志相合。喜忘者。

    神志皆傷也。腰者腎之府。故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夫脾志并于心。肺志并于脾。肝志并于腎。乃子氣并于母也。肺志并于肝。心志并于肺。受所不勝之相乘也。平脈篇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

    名曰縱。水行乘金?;鹦谐四尽C荒?。蓋母乘子者順。子乘母者逆也。相生者順。相克者逆。逆則傷矣。

    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精傷則骨痿厥。精時(shí)自下。是故五臟主藏精者也。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無氣。無氣則死矣。是故用針者。察觀病患之態(tài)。以知精神魂魄之存忘。得失之意。

    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之也。

    恐傷腎。故恐懼不解。則傷腎臟之精。腎主骨。故精傷則骨痿厥。精時(shí)自下者。臟氣傷而不能藏也?;鹬珵樯?。水之精為志。上節(jié)論傷腎臟之志。此論傷腎臟之精。蓋魂魄智意。本于心腎精神之所生。故首言怵惕思慮者則傷神。末言恐懼而不解則傷精。神生于精。而精歸于神也。夫水谷入胃。津液各走其道。酸先入肝??嘞热胄?。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五臟主藏水谷之精者也。神氣生于精。故五臟之精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神氣絕而死矣。是故用針者。

    察觀病患之態(tài)。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意之得失。如五者已傷。針不可以治之矣。故當(dāng)順天之性。

    以調(diào)養(yǎng)其精氣神焉。玉師曰??謶植唤鈩t傷精。先天之精也。五臟主藏精者。后天水谷之精也。神氣皆生于精。故曰陰虛則無氣。

    肝藏血。血舍魂。肝氣虛則恐。實(shí)則怒。脾藏榮。榮舍意。脾氣虛則四肢不用。五臟不安。實(shí)則腹脹。經(jīng)溲不利。心藏脈。脈舍神。心氣虛則悲。實(shí)則笑不休。肺藏氣。氣舍魄。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shí)則喘喝。胸盈仰息。腎藏精。精舍志。腎氣虛則厥。實(shí)則脹。五臟不安。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shí)。謹(jǐn)而調(diào)之也。

    此言五臟之氣。各有虛有實(shí)。而見證之不同也。五臟各有所藏。五志各有所舍。如五志受傷。

    則有五志之病。如臟氣不平。則見臟氣之證。故必審五臟之病形。以知其氣之虛實(shí)也。肝者將軍之官。故氣虛則恐。氣實(shí)則怒。脾主四肢。故虛則四肢不用。土灌四臟。是以五臟不安。腹乃脾土之郛郭。故實(shí)則腹脹。經(jīng)溲不利者。不轉(zhuǎn)輸其水也。夫神慈則悲。喜為心志。故心氣虛則悲。盛實(shí)則笑不休。肺主氣以司呼吸。故肺氣虛則鼻塞不利。少氣。實(shí)則喘喝胸滿而不得偃息也。腎為生氣之原。故虛則手足厥冷。腎者。胃之關(guān)也。

    故實(shí)則關(guān)門不利而為脹矣。此五臟之氣。各有太過不及。而不得安和。當(dāng)審其所見之氣而調(diào)之也。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