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痹者,風(fēng)寒暑濕之氣,中于人臟腑之為也。入腑則病淺易洽,入臟則病深難治。而有風(fēng)痹,有寒痹,有濕痹,有熱痹,有氣痹,而又有筋肉血脈氣之五痹也。大凡風(fēng)寒暑濕之邪,入于肝則名筋痹,入于腎則名骨痹,入于心則名血痹,入于脾則名肉痹,入于肺則名氣痹。感病則同,其治乃異。
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于邪氣,亂于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癢,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側(cè),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語,或能言語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滯,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大腑閉塞[一作小便秘澀],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冒而不醒,種種諸癥,皆出于痹也。
痹者,風(fēng)寒暑濕之氣中于人,則使之然也。其于脈候,形證,治療之法亦各不同焉。
《串雅內(nèi)外篇》(公元 1759 年)清趙學(xué)敏(恕軒)撰。四卷。為趙氏記錄整理著名“鈴醫(yī)”(走方醫(yī))宗柏云的學(xué)術(shù)經(jīng)驗,并為之增刪而成。書中記載多種治法及有效方劑,要求做到簡、驗、便、廉。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痹者,風(fēng)寒暑濕之氣,中于人臟腑之為也。入腑則病淺易洽,入臟則病深難治。而有風(fēng)痹,有寒痹,有濕痹,有熱痹,有氣痹,而又有筋肉血脈氣之五痹也。大凡風(fēng)寒暑濕之邪,入于肝則名筋痹,入于腎則名骨痹,入于心則名血痹,入于脾則名肉痹,入于肺則名氣痹。感病則同,其治乃異。
痹者,閉也。五臟六腑感于邪氣,亂于真氣,閉而不仁,故曰痹病。或痛,或癢,或淋,或急,或緩而不能收持,或拳而不能舒張,或行立艱難,或言語蹇澀,或半身不遂,或四肢拳縮,或口眼偏邪,或手足欹側(cè),或能行步而不能言語,或能言語而不能行步,或左偏枯,或右壅滯,或上不通于下,或下不通于上,或大腑閉塞[一作小便秘澀],或左右手疼痛,或得疾而即死,或感邪而未亡,或喘滿而不寐,或昏冒而不醒,種種諸癥,皆出于痹也。
痹者,風(fēng)寒暑濕之氣中于人,則使之然也。其于脈候,形證,治療之法亦各不同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