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清 黃元御 著
黃元御醫(yī)書總目錄
《素問懸解》《靈樞懸解》《難經(jīng)懸解》《傷寒懸解》《金匱懸解》《傷寒說意》
《四圣心源》《素靈微蘊》《四圣懸樞》《長沙藥解》《玉楸藥解》
《圣濟總錄》(公元 1117 年)宋.太醫(yī)院編。二百卷。分 66 門,每門又分若干病證,闡述病因病理,詳述治法方藥,是北宋時期搜方較多的醫(yī)學全書。
舌乃心苗,腎竅通其本,脾脈絡其下。時疫舌燥,由火炎土燥,中宮堵截,腎水不能上交心火,須察其苔之有無,與色之深淺施治。白苔而燥,疫邪在表,痰已結(jié)于膈上,吳氏達原飲加石膏、川貝、蔞仁、大黃。此吳氏名白砂苔,熱極不變黃色,下之即黃,不可緩也。黃苔而燥,疫邪傳胃,小承氣、小陷胸、大柴胡選用。醬色苔而燥,疫邪入胃,深及中、下二焦,調(diào)胃承氣湯。黑苔而燥,疫邪入胃至深,傷及下焦,大承氣湯。燥成塊裂,或生芒刺,熱更甚也,大承氣倍其分兩,大黃須兩許方妙。各燥苔,下之漸減,不即盡凈,為藥已中病,力未到耳,當再下之,有下至三、五次、十余次而后愈者。若屢下而燥苔愈長,不可更下,當察其腹中。若揉按作響者,痰水結(jié)于中焦,脾胃受困,津液不能上潮,改用平胃、二陳溫燥之劑即愈。又腎陰竭涸,愈下愈亡其陰,燥苔不回,目無神,耳聾,心悸,腰萎,再下必死,宜六味地黃湯合生脈散。至無苔而燥,須辨其色。正赤或深紫,熱歸心包,血分熱極,石膏、知母、黃連、犀角、羚羊角、牛黃為主。
鮮紅亡陰,二冬、生地、元參、知母、阿膠、人參為主。大抵舌無苔則胃無物,可清潤,不可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