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鑒》 消渴

    作者: 龔信

    心脈多浮,腎脈多弱。經(jīng)云∶陰不足,陽有余,則為熱中。又云∶脈軟散當(dāng)消渴,氣實(shí)血虛也。又云∶脈數(shù)大者生,沉小者死;實(shí)而堅(jiān)大者生,細(xì)而浮短者死。

    《內(nèi)經(jīng)》曰∶二陽結(jié),為之消。又曰∶癉成為消中。東垣曰∶二陽者,陽明也。手陽明大腸主津液,病消則目黃口干,乃津液不足也;足陽明胃主血,若熱則消谷善饑,血中伏火,乃血不足也。結(jié)者,津液不足,結(jié)而不潤,皆燥熱為病也,此因數(shù)食甘美而多肥,故其氣上溢,轉(zhuǎn)為消渴。治當(dāng)以養(yǎng)血滋陰,生津降火,蘭除陳氣也。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其氣剽悍,能助燥熱也。歧伯曰∶實(shí)脈,病久可治;脈弦小,病久不可治。當(dāng)分三消而治之。高消者,舌上赤裂,大渴引飲,心移熱于肺,傳為膈消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參湯治之。中消者,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硬,小便數(shù)。叔和云∶口干飲水,多食肌虛,癉成為消中是也,以調(diào)胃承氣湯、二黃丸治之。下消者,煩渴引飲,耳葉焦干,小便如膏。叔和云∶焦煩水易虧,此腎消也。以六味地黃丸治之?!犊備洝匪^未傳能食者,必發(fā)腦疽背癰;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膨脹。皆不治之證也。潔古老人分而治之∶能食而渴者,白虎人參湯;不能食而渴者,錢氏白術(shù)散,倍加干葛治之。上中既立,不復(fù)傳下消矣,先哲用藥,厥有旨哉?然臟腑有遠(yuǎn)近,亦宜斟酌,如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腎肝位遠(yuǎn),其制大其劑,皆適其至所為。故如過與不及,皆誅罰無過之地也,如高消、中消制之大急,速過病所,久而無中滿之病,正謂上熱未除,中寒復(fù)生者也,非藥之罪,失其緩急之故也。治斯疾者,宜加意焉。

    張潔古曰∶上消者,肺也,多飲水少食,大小便如常,此心火刑于肺金,而渴生焉。法當(dāng)降火清金,宜白虎湯加減治之。

    軟石膏(二錢半) 知母(一錢) 甘草(五分) 人參(七分) 升麻(一分) 黃柏(一錢)

    上銼一劑,粳米一撮,水煎,食后溫服。

    中消者,胃也,多飲食而小便黃赤。蓋足陽明胃主血,熱則消谷善饑,血中伏火,則津液消爍而渴矣。治以調(diào)胃承氣湯,三黃丸主之。

    黃連 黃芩 大黃 石膏(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下。

    下消者,腎也,小便淋濁如膏,煩渴引飲,耳葉焦黑,小便頻數(shù)。能食者,必發(fā)癰疸背瘡;不能食者,必傳中滿腹脹,須分治之。

    若能食而消者,宜加減白虎湯主之。

    石膏(二錢半) 知母(一錢) 甘草(三分) 人參(七分) 五味子(十粒) 黃柏(七分)玄參(五分)

    上銼一劑,粳米一撮,水煎,食后服。

    若不食而消者,宜加減白術(shù)散主之。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 木香 甘草 黃柏 知母(各五分) 干葛(一錢) 五味子(十粒)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丹溪曰∶三消者,多屬血虛不生津液,俱宜四物湯為主治。

    上消者,加人參、五味、麥門冬、天花粉煎,入生藕汁、生地黃汁、人乳,飲酒人加生葛根汁。

    中消者,加知母,石膏、寒水石以降胃火。

    下消者,加黃柏、知母、熟地黃、五味子以滋腎水,又當(dāng)間飲繅絲湯為上策。

    一人被燒酒醉傷成消渴之疾,飲水無度,余以綠豆湯頻頻少飲,用生冬瓜去皮,細(xì)細(xì)嚼咽,渴則又飲豆湯,不一日而止渴也。

    生津養(yǎng)血湯〔批〕(按此方治上消之劑) 治上消火盛,制金煩渴引飲。

    當(dāng)歸(一錢) 川芎(八分) 白芍(煨,一錢) 生地黃(酒洗,一錢) 知母(五分)黃柏(蜜水炙,五分) 麥冬門(一錢) 石蓮肉(五分) 天花粉(七分) 黃連(八分) 烏梅(五分) 薄荷(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銼一劑,水煎溫服。

    清涼飲子〔批〕(按此方治中消之劑) 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干,自汗,大便結(jié)燥,小便頻數(shù)。

    黃 (一錢) 當(dāng)歸身(六分) 生地黃(六分) 龍膽草(酒洗,錢半) 柴胡(一錢)

    升麻(四分) 防己(五分) 羌活(一錢) 黃芩(酒洗,一錢) 防風(fēng)(五分) 杏仁(十個(gè)) 生甘草(五分) 炙甘草(一錢)

    上銼一劑,水煎,加酒一匙,稍熱服。

    人參茯苓散〔批〕(按此方治下消之劑) 治腎消善飲而食,小便頻數(shù),白濁如膏。

    人參(一分) 白術(shù)(二分) 茯苓(五分) 澤瀉(二分) 滑石(一錢半) 寒水石(一錢半) 干葛(五分) 連翹(三分) 黃芩(五分) 桔梗(二分) 梔子仁(二分) 薄荷(五分) 大黃(五分) 天花粉(二分) 甘草(七分) 縮砂(二分)

    上銼一劑,水煎,入蜜服,腎消食前,上消食后服。

    繅絲湯治三消渴如神。

    如無繅絲湯,卻以原蠶繭殼絲綿煎湯,皆可代之,無時(shí)飲之,大效。蓋此物屬火,有陰之用,大能瀉膀胱中伏火,引陰水上潮于口而消渴也。

    玉泉散治消渴之神藥也。

    白粉葛 天花粉 麥門冬 生地黃 五味子 甘草 糯米

    上銼一劑,水煎服。

    神仙減水法治三焦虛熱,三消渴疾,日夜飲水無度。

    黃 人參 麥門冬 黃連 天花粉 知母 苦參 白扁豆 浮萍(照水曬干,各一兩) 黃丹(二錢)

    上為末,每服二錢,新汲水調(diào)下。

    神白散(即益元散,方見中暑) 治真陰素被虛損,多服金石等藥,或嗜炙爆咸物,遂成消渴,用溫水調(diào)服,或大渴飲冷者,新汲水尤妙。

    秘方〔批〕(按此方總治三消之劑) 治三消。

    用退雄雞湯,澄清飲之,神效。

    清神補(bǔ)氣湯消渴癥才愈,止有口干腹不能拿,或者又添舌白滑,微腫,咽喉咽津覺痛嗌痛,時(shí)時(shí)有渴,喜冷凍飲料,口中白沫如膏。

    當(dāng)歸身(一錢) 生地黃(一分) 黃連(酒,五分) 知母(五分) 石膏(四分) 柴胡(七分) 升麻(一錢半) 防風(fēng)(一錢) 荊芥穗(一錢) 桃仁(一錢) 杏仁(五個(gè)) 紅花(少許) 川椒(二個(gè)) 細(xì)辛(一分) 生甘草(一分)

    腎氣八味丸〔批〕(按此方治消渴收功之劑) 治心腎不交,消渴引飲。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