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鳎浴秲?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脈
浮而緩者,易治,弦結(jié)而按之不鼓者,難治?;蚪Y(jié)或促或微,皆可治;代者危;右關(guān)脈弦者,木乘土位,難治。肺脈散者,是心火刑肺金,不治。
病
夫咳逆者,氣逆上沖而作聲也,俗謂之呃逆是也。其發(fā)也,或三、五聲而止,或七、八聲而止,或連續(xù)不絕,收氣不回者。然所得之由不同∶有因久病胃虛而得者,有因傷寒失下而得者,有因痰熱內(nèi)郁火氣沖上而得者,有因過服寒劑,胃寒而得者,有因水氣停痰,心下痞悸而得者。大抵咳逆者,不順之義。
治
治法當(dāng)以降氣化痰、和胃為主,隨其所感而用藥。其或病久脾胃衰敗,而發(fā)咳逆,額上出汗,連聲不絕者,最為惡候,不治之證也。
方
鮮陳湯治呃逆欲死。
半夏(五錢) 生姜(二錢半)
上銼一劑,水煎服。
溫中散治吐瀉,及病后胃中虛寒,咳逆至三、四聲,或數(shù)聲相連收氣不回者,難治。
丁香(一錢) 柿蒂(一錢) 人參(一錢) 茯苓(一錢) 橘皮(一錢) 良姜(一錢)半夏(一錢) 生姜(一錢半) 甘草(三分)
上銼一劑,水煎服。
羌活附子湯治吐利后胃寒發(fā)呃。
羌活 附子(泡去皮) 小茴(炒,各一錢) 干姜(泡) 木香(各一錢) 丁香(一錢)
上銼,棗一枚,水煎,入鹽少許,不拘時溫服。
橘參飲治吐利后胃虛,膈熱而咳逆者。
橘皮(五錢) 人參(二錢) 竹茹(二錢) 甘草(炙,一錢)
上銼作一劑,生姜五片,棗三枚,水煎服。
黃荊散
治傷寒發(fā)熱而咳逆者。
黃荊子不拘多少,炒水煎服。
嗅法 治咳逆服藥無效者。
好硫黃、乳香(各等分) 以酒煎,急令患之嗅之。
雄黃酒
明雄黃(一錢),酒一盞,煎七分,急令患人嗅其熱氣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