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巢氏曰∶濕者水氣也。《活人書》云∶風(fēng)雨襲虛,山澤蒸氣,豈止大人中濕,小兒亦有受濕者。緣小兒入夏以來,脾胃虛弱,腠理開疏,或因連日陰雨,或地上蒸濕,小兒坐臥于上,便受熱氣。脈見沉緩,身體煩痛,發(fā)熱惡寒,或多汗惡風(fēng),精神昏悶,或小便不利,大便溏瀉。若久不愈,則手足垂 ,入臟則喑啞不言。治法大要疏利小水,其濕自除,不可發(fā)汗及峻攻之。
參苓散治小兒受濕身痛面浮,發(fā)熱惡風(fēng),多汗作嘔,小便不利。
人參 白術(shù) 豬苓 澤瀉 干姜(炮。各二錢) 赤茯苓 木通(各二錢)
上咀,入燈心十莖,車前子一撮,水煎,食前服。
除濕湯治小兒寒濕所傷,手足軟弱,吐瀉,不能抬舉疼痛。
人參 白術(shù) 蒼術(shù) 茯苓 半夏 濃樸(姜炒) 陳皮 藿香 大腹皮(洗)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水煎,不拘時(shí)服。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巢氏曰∶濕者水氣也。《活人書》云∶風(fēng)雨襲虛,山澤蒸氣,豈止大人中濕,小兒亦有受濕者。緣小兒入夏以來,脾胃虛弱,腠理開疏,或因連日陰雨,或地上蒸濕,小兒坐臥于上,便受熱氣。脈見沉緩,身體煩痛,發(fā)熱惡寒,或多汗惡風(fēng),精神昏悶,或小便不利,大便溏瀉。若久不愈,則手足垂 ,入臟則喑啞不言。治法大要疏利小水,其濕自除,不可發(fā)汗及峻攻之。
參苓散治小兒受濕身痛面浮,發(fā)熱惡風(fēng),多汗作嘔,小便不利。
人參 白術(shù) 豬苓 澤瀉 干姜(炮。各二錢) 赤茯苓 木通(各二錢)
上咀,入燈心十莖,車前子一撮,水煎,食前服。
除濕湯治小兒寒濕所傷,手足軟弱,吐瀉,不能抬舉疼痛。
人參 白術(shù) 蒼術(shù) 茯苓 半夏 濃樸(姜炒) 陳皮 藿香 大腹皮(洗) 甘草(炙。各等分)
上咀,水煎,不拘時(shí)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