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陶節(jié)庵曰∶凡熱證有頭疼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非也,何則?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時惡寒為甚,蓋冬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惡寒殊甚,其余時月惡寒亦微。冬時惡寒,腠理閉密,非辛溫不可,故以桂枝等藥以治之。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而無汗,則用麻黃湯開發(fā)腠理,以散邪,得汗則愈。風則傷衛(wèi),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湯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若夫榮衛(wèi)俱傷,又非此二湯所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大峻,其可代之者,有非冬時惡寒頭痛之證,皆宜辛涼之劑,通表里以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涼之藥而通治之,則殺人矣。曰辛涼者何?
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為至穩(wěn)。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jīng)在乎半表里肌肉之間,脈亦不浮不沉。外證在陽明則有目疼鼻干,不得眠之證,脈洪而長,以葛根解肌湯、升麻湯治之。在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shù),以小柴胡加減以和之。此三經(jīng)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俱病如拾芥。若傳入里,外證悉罷,已無頭痛惡寒,脈見沉實,便作實熱譫語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比之大人,劑惟輕緩而治之可也。
麻黃湯(治傷寒頭痛,發(fā)熱腰痛,骨節(jié)痛,惡寒無汗而喘,以此汗之,蓋暖取汗至手足心而止,不須再服。)
桂枝湯(傷寒發(fā)熱惡寒有汗,以此和之。此為表虛不可再汗。)
大青龍湯(治傷寒脈浮緊,頭痛身痛,發(fā)熱惡寒,不得汗出煩躁,擾亂不安,以此汗之。)
羌活沖和湯(治太陽經(jīng)傷寒無汗,發(fā)熱頭痛,惡寒脊強,脈浮緊,又治非冬時或有暴寒中人,如傷寒者,以此治之萬全。此方代麻黃湯用極平穩(wěn)無害。)
解肌湯(治溫病天行時氣,頭痛壯熱,四時感冒,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用此。)
升麻湯(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四肢疼痛,鼻干不臥,兼治四時感冒,不正之氣,忽然惡寒頭重。)
敗毒散(傷寒風溫瘟疫,頭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疼。)
小柴胡湯(治傷寒要藥,不俱少陽,和解、表解有礙者,多宜用之,無誤。在小兒尤為平劑。已上方并見大人傷寒門。)
· 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痛,默默悸欲食,心煩喜嘔,或胸膈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者,此湯主之。
· 氣虛血弱,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此湯主之。
·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心下滿,不欲食,不便硬,脈細者,為陽微陰結(jié),必有表復有里,脈沉亦在里,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表,半在里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也。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
此湯主之。
·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少,胸膈滿,此湯與之。
·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此與之。
· 太陽病不解,病過十日轉(zhuǎn)入少陽,脅下硬滿,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此湯主之。
· 傷寒瘥后,復更發(fā)熱,此湯主之。
大柴胡湯治陽明病外證,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惡熱,宜服此。陽明病脈逆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頭眩小便難,此欲發(fā)疽證,宜服此。陽明病,脅下硬滿,大便秘而嘔,口燥者,此湯服之。陽明病中風,其脈浮大,氣短心痛,鼻干嗜臥不得汗,一身盡黃,小便難,有潮熱而噦,此湯主之。
· 傷寒脅下堅滿,少陰干嘔,不食,往來寒熱,若未吐下,此湯服之。若已吐下發(fā)汗譫語者,此湯主之。
· 傷寒五六日,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此湯主之。
·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此湯主之。
小承氣湯治太陽吐下而微煩,小便數(shù),大便堅者,與此。上焦熱壅,胸痞而實,故用枳實、濃樸以瀉上焦之痞,大黃瀉實,去芒硝不傷陰分之血也。
大承氣湯治傷寒里實,三焦俱熱,腹?jié)M而喘者,宜服此湯。
調(diào)胃承氣湯治傷寒十余日,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腹中滿不大便,蒸蒸郁郁者,宜用之。
已上諸方并見大人傷寒門,若小兒劑比大人減半,或三分之二與之。
(公元 1695 年)清.張溫(路玉、石頑)著。十六卷。采集歷代名家方論,編次成書。門類依據(jù)王肯堂《證治準繩》,方藥主治多依撩《薛己醫(yī)案》、張介實《景岳全書》,并結(jié)合自己的體會予以參訂。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陶節(jié)庵曰∶凡熱證有頭疼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非也,何則?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在冬時惡寒為甚,蓋冬為正傷寒,天氣嚴凝,風寒猛烈,觸冒之者,惡寒殊甚,其余時月惡寒亦微。冬時惡寒,腠理閉密,非辛溫不可,故以桂枝等藥以治之。然風與寒常相因,寒則傷榮,惡寒頭痛脈浮而無汗,則用麻黃湯開發(fā)腠理,以散邪,得汗則愈。風則傷衛(wèi),頭痛惡風,脈浮緩而自汗,則用桂枝湯充塞腠理以散邪,汗止即愈。若夫榮衛(wèi)俱傷,又非此二湯所治也,須大青龍湯。然此湯大峻,其可代之者,有非冬時惡寒頭痛之證,皆宜辛涼之劑,通表里以和之則愈矣。若以冬時所用桂枝辛涼之藥而通治之,則殺人矣。曰辛涼者何?
羌活沖和湯是也,兼能代大青龍湯為至穩(wěn)。過此則少陽陽明二經(jīng)在乎半表里肌肉之間,脈亦不浮不沉。外證在陽明則有目疼鼻干,不得眠之證,脈洪而長,以葛根解肌湯、升麻湯治之。在少陽則胸脅痛而耳聾,脈見弦數(shù),以小柴胡加減以和之。此三經(jīng)者,不從標本,從乎中也。以小柴胡湯加葛根芍藥,治少陽陽明俱病如拾芥。若傳入里,外證悉罷,已無頭痛惡寒,脈見沉實,便作實熱譫語惡熱,六七日不大便,口燥咽干而渴,輕則大柴胡湯,重則三承氣湯。選用比之大人,劑惟輕緩而治之可也。
麻黃湯(治傷寒頭痛,發(fā)熱腰痛,骨節(jié)痛,惡寒無汗而喘,以此汗之,蓋暖取汗至手足心而止,不須再服。)
桂枝湯(傷寒發(fā)熱惡寒有汗,以此和之。此為表虛不可再汗。)
大青龍湯(治傷寒脈浮緊,頭痛身痛,發(fā)熱惡寒,不得汗出煩躁,擾亂不安,以此汗之。)
羌活沖和湯(治太陽經(jīng)傷寒無汗,發(fā)熱頭痛,惡寒脊強,脈浮緊,又治非冬時或有暴寒中人,如傷寒者,以此治之萬全。此方代麻黃湯用極平穩(wěn)無害。)
解肌湯(治溫病天行時氣,頭痛壯熱,四時感冒,發(fā)熱而渴,不惡寒者用此。)
升麻湯(治傷寒頭痛,憎寒壯熱,四肢疼痛,鼻干不臥,兼治四時感冒,不正之氣,忽然惡寒頭重。)
敗毒散(傷寒風溫瘟疫,頭目昏眩,四肢疼痛,憎寒壯熱,項強目疼。)
小柴胡湯(治傷寒要藥,不俱少陽,和解、表解有礙者,多宜用之,無誤。在小兒尤為平劑。已上方并見大人傷寒門。)
· 傷寒五六日,往來寒熱,胸脅苦痛,默默悸欲食,心煩喜嘔,或胸膈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者,此湯主之。
· 氣虛血弱,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jié)于脅下,邪正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此湯主之。
·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心下滿,不欲食,不便硬,脈細者,為陽微陰結(jié),必有表復有里,脈沉亦在里,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jié),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里,此為半在表,半在里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也。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
此湯主之。
· 陽明病發(fā)潮熱,大便溏,小便少,胸膈滿,此湯與之。
·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此與之。
· 太陽病不解,病過十日轉(zhuǎn)入少陽,脅下硬滿,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此湯主之。
· 傷寒瘥后,復更發(fā)熱,此湯主之。
大柴胡湯治陽明病外證,身熱汗出而不惡寒,但惡熱,宜服此。陽明病脈逆發(fā)熱,汗出而不惡寒,頭眩小便難,此欲發(fā)疽證,宜服此。陽明病,脅下硬滿,大便秘而嘔,口燥者,此湯服之。陽明病中風,其脈浮大,氣短心痛,鼻干嗜臥不得汗,一身盡黃,小便難,有潮熱而噦,此湯主之。
· 傷寒脅下堅滿,少陰干嘔,不食,往來寒熱,若未吐下,此湯服之。若已吐下發(fā)汗譫語者,此湯主之。
· 傷寒五六日,陽脈澀,陰脈弦,腹中急痛,此湯主之。
·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此湯主之。
小承氣湯治太陽吐下而微煩,小便數(shù),大便堅者,與此。上焦熱壅,胸痞而實,故用枳實、濃樸以瀉上焦之痞,大黃瀉實,去芒硝不傷陰分之血也。
大承氣湯治傷寒里實,三焦俱熱,腹?jié)M而喘者,宜服此湯。
調(diào)胃承氣湯治傷寒十余日,不惡寒但惡熱者,實也。腹中滿不大便,蒸蒸郁郁者,宜用之。
已上諸方并見大人傷寒門,若小兒劑比大人減半,或三分之二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