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查古籍
(公元 659 年)唐.李績(蘇敬)撰。五十四卷。原書已佚,內容尚散見于《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中。包括藥圖、圖經、本草三部分,收載藥物 844 種, 詳細介紹性味、產地、效用等 。
學術價值: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書。開創(chuàng)圖文對照之先例。
(公元 1770 年)清.魏之琇(玉璜)編。原六十卷。經王孟英新增重編為三十六卷。 分 345 門,集錄清以前歷代名醫(yī)的驗案,包括臨床各科,尤以溫熱病更突出。某些病案有王孟英按語。
(嘔吐、眩暈)
金門申脈治頭胸,重痛虛寒候不同。
嘔吐更兼眩暈苦,停針呼吸在其中。
金門∶在足外踝跗骨下陷中。針三分,透申脈,瀉實補虛,灸二七壯。
申脈∶在足外踝骨下赤白肉際橫紋。刺入半寸,瀉多,補少,禁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