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形者,面形也。氣者,神氣也。原夫小兒證候,不可取之一端,在表里相應,內(nèi)外消息。
豈膠柱鼓瑟者所能觀其形而知其證哉!信斯言也。況小兒虛實,有非系乎肥瘦而系乎氣色者。
何以言之?蓋有肥而氣怯,瘦而氣壯。氣怯則色必嫩,其為虛可知;氣壯則色必盛,其為實可知。五臟之氣形于面部,則肝青心赤肺白腎黑脾黃,是其五色。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肺旺于秋,腎旺于年,各七十二日,脾寄旺于四季后一十八日,是其本位。然有時乎不春不冬,而面變青黑者,非肝之與腎也。不秋不夏,而面變赤白者,非心之與肺也。蓋五臟之氣色,層見疊出,隨形流證,初無一定。忽然青黑主乎痛,忽然赤者主乎熱,忽然白者主乎冷,忽然黃者主乎積。此氣之開闔,非系乎時,非拘乎位。又如心主額,肝主眼并左臉,脾主唇之上下,肺主右臉,腎主耳前頦外。其形或見于位,或露于他部,所謂不可取之一端,此其選也。且脾主唇之上下,為吐瀉,或患利日久。然其色黑,則腎之乘脾,水反克土,名為強勝,其臟或敗爾。
肝主眼并左臉,其色青,本色也,主驚駭驚風,是為順證。若見白色,乃肺克肝,即為逆證。
以此推考,變而通之,存乎其人。
嬰兒惟察其面部五色,以知病源。又看目睛有神無神。神者,目中精神光彩是也。隱顯橫沖,應位而見,以應五臟五色,青黑黃白赤是也。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凡五臟主病,蘊其內(nèi),必有形色見于外。小兒有病,先觀本部形色,論其五行生克吉兇,形色若有相應,然后聽聲切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