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tǒng)大全》 治法

    作者: 徐春甫

    《內(nèi)經(jīng)》治七情九氣之法,皆以五行五志之理制而勝之,深中病情之至治也。如怒氣甚者,以悲勝之,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故曰悲可以治怒。如喜氣甚者,以迫劇死亡之言怖之,故曰恐可以治喜。如悲甚者,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故曰喜可以治悲。如恐氣甚者,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故曰思可以治恐。如思氣甚者,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故曰怒可以治思。寒可以治炅,炅可以治寒,勞以逸溫之,驚以習平之,故曰∶驚者平之。平,謂常平也。夫驚者以惚然而逢之也。使習見習聞,則不驚矣。

    此《內(nèi)經(jīng)》之治五志、七情、九氣,深為詳切。惟其詭譎詐怪,或音樂,或戲謔,制而勝之,此所謂治之之法也。夫何今人不諳此理,不效此法,而惟以方藥治之,與情志之病,殊不相通,縱以辛熱之藥,愈增邪火,誰之咎耶?

    丹溪云∶治氣一門,有曰治一切氣。冷氣、逆氣、上氣用安息香丸、丁沉丸、大沉香丸、紫蘇丸、勻氣散、如神丸、集香丸、煨姜丸、鹽煎散、七氣湯、溫白丸、生氣湯,悉用熱藥。

    夫天地周流于人之一身以為主者,氣也。陽往則陰來,陰往則陽來。一升一降,無有窮也。

    茍內(nèi)不傷于七情,外不感于六淫,其為氣也,何病之有?今曰滯氣、逆氣、上氣,皆是肺受火邪,氣得上炎之化,有升無降,熏蒸清道,甚而至于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遂展轉(zhuǎn)傳變?yōu)閲I、為吐、為嗝、為噎、為痰、為飲、為反胃、為吞酸。夫治寒以熱,治熱以寒,此正治之法也。治熱用熱,治寒用寒此反佐之法也。詳味前有既非正治,又非反佐,此愚之所以不能無疑也。觀其微意,可表者,汗之,可下者,利之;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偏寒偏熱,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補以養(yǎng)之。何嘗例用辛香燥熱之劑,以火濟火,實實虛虛,咎將誰執(zhí)?

    丹溪曰∶氣無補法,世俗之誤也。氣實而壅盛者,不必補。內(nèi)傷勞役,正氣虛者,不補而何?

    若正氣虛而不補,是虛而益虛,則脾胃運化納受皆失其職,陰不升而陽不降,所謂天地不交之否也。

    經(jīng)曰∶虛者補之,人參、黃 之屬是也。不審虛實,悉以破氣之藥與之,以致天真元氣耗絕而死者,醫(yī)殺之耳。

    《玉機微義》云∶夫氣疾之起,種種不同。經(jīng)言九氣之變,未嘗不詳。如怒則氣上等證,其言治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寒者熱之,熱者寒之;驚者平之,勞者溫之,結(jié)者散之,喜者以恐勝之,悲者以喜勝之。九氣之治,各有分別,何嘗混作寒論而類以香熱之藥通言而治諸氣?

    豈理之謂歟?今七情傷氣,郁結(jié)不舒,悶壅痞塞,發(fā)為諸病。詳所起之因,滯于何經(jīng),上下部分,藏氣之不同,隨經(jīng)用藥,有寒熱溫涼之異。若概以耗氣之藥,惟能卻氣之標而不能制氣之本,豈可又佐以香燥之藥以火濟火,混同謂治諸氣使之常服多服,可乎?

    《原病式》云∶上氣脈躁而喘者,屬肺。肺脹欲作風水,發(fā)汗則愈。

    氣虛卒倒,參 補之。

    氣上逆而喘促,面目帶浮腫,胸中痞悶者,舟車丸下之。

    氣刺痛,皆屬火,當降火。藥中加枳殼。稟受素壯,而氣刺痛,加烏藥。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瀉青丸加青皮主之。

    氣疾之人,多因氣不歸元,遂成氣中,狀如中風仆倒,昏迷,牙關(guān)緊急,只是無痰,此為氣中,不可誤用風藥及通關(guān)利腠等輩。先以姜汁泡湯調(diào)蘇合香丸,次用七氣湯、大流氣飲加石菖蒲,繼之順氣而蘇,即以治中湯加木香以和其中,使氣歸當?shù)馈H舾荒苷{(diào),則氣逆而厥,又有變證。

    氣滯者,滯于胸膈則脹滿,滯于手足則浮腫,滯于腰間則墜痛而脹,用異香散、調(diào)氣散、沉香降氣湯,仍與保神丸。浮腫用三和散,生料五苓散,或五皮散吞青木香丸,局方流氣飲加赤茯苓、枳殼,腰痛降氣湯,局方七氣湯,調(diào)氣湯吞青娥丸。

    氣嗝者,陰陽不和,中脘窒塞,五嗝吐噫,食不能下,用五嗝寬中散劑,七氣湯加木香、砂仁,間以紅丸子佐之。

    水氣浮腫,面目俱浮,中滿痞塞,枳殼散加南木香、大流氣飲、指迷七氣湯、順氣木香散、三和散、五皮散加半夏、茯苓。

    氣郁用香附、蒼術(shù)、撫芎。因事氣郁不舒,伸而痛者,木香調(diào)達之。

    逆氣在上者,須用達之;在中者,須用調(diào)順;在下者,須用消導。

    怒氣須用調(diào)肝經(jīng)之藥,如青皮、芍藥、柴胡、桔梗、枳殼、木香之類。有痰加半夏、白芥子、竹茹、蘿卜子。

    七清憂結(jié),遂成郁氣者,難治。必須自能醒,戒服藥方可。

    諸腹脹大,須利小便,兼理脾氣之藥。不可輕用大戟、芫花、甘遂、巴豆、牽牛泄瀉,耗其正氣,則邪氣愈勝,病必難治。

    子和治一書生,勞苦太過,大便結(jié)燥,咳逆上氣,時喝喝然有聲,唾嘔鮮血,以苦劑解毒湯加木香、漢防己煎服,時時啜之,復以木香檳榔丸瀉其逆氣,不月余而痊。

    又治一婦人,久思不眠。子和令觸其怒,婦果怒,是夕困睡,捷于影響。喘息低仰,其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而四肢寒者死。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