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疫證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用大黃、黃連、黃芩、桔梗、蒼術(shù)、防風(fēng)、滑石、香附子、人中黃等分為末,神曲糊丸,每服五七十丸。氣虛四君子,血虛四物,痰二陳湯送下。熱甚加童便。
一方用人中黃一味,飯丸白湯下,六七十丸多效。
制人中黃法(俗多謂人中黃,人糞是也。人多有以糞汁清頓服二三碗而病隨愈。但恐穢臭特甚,不能下咽,故丹溪制此人中黃法。冬月以竹筒一段,割去青,兩頭留節(jié),一頭打通一竅,以大甘草為末,內(nèi)竹筒中以木塞其孔周密,投糞缸中浸二三月,取出曬干,收貯待用。大能治瘟疫毒。)
□
敗毒散治四時瘟疫。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白茯苓 人參(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一盞,溫服。或為細(xì)末,沸湯點服。此藥治傷寒、瘟疫、風(fēng)溫、風(fēng)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痛。不問老人小兒皆可服?;驇X南煙瘴之地,或瘟疫時行,或人多風(fēng)痰,或處卑濕之地,香港腳痿弱,此藥不可缺。日三服,以效為度。
活人心統(tǒng)方
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 麻黃 黃芩 干葛 川芎 升麻 甘草(各等分) 蔥白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春加柴胡、防風(fēng)、薄荷;夏加石膏、滑石、黃連;秋加羌活、前胡、枳殼;冬加姜、桂、白芷、細(xì)辛。
藿香正氣散治時行瘟疫,頭痛發(fā)熱,惡心不快。
九味羌活湯治同前。(方并見傷寒門。)
凡瘟疫初起之時,用正氣羌活二湯皆可服。未病之先覺有時行,或三四日服一帖,則邪氣自不犯。
六神通解散通治疫病,甚有奇功。
蒼術(shù)(二錢) 麻黃 黃芩 石膏 滑石(各一錢) 甘草(五分) 豆豉(十粒)
水二盞,姜七片,蔥頭二個,煎服。
雜著方治嶺南春秋時月,人感山嵐毒瓦斯,發(fā)熱惡寒,膈滿不思食。此毒瓦斯從鼻口入內(nèi),當(dāng)清上焦,解內(nèi)毒,行氣降痰。不宜發(fā)散。
黃連(姜汁炒) 升麻 蒼術(shù)(鹽水炒,錢半) 濃樸(姜炒) 黃芩(酒炒) 木香 枳實 半夏(泡七次) 桔梗 柴胡 木通(各一錢) 生甘草(五分)
水二盞,姜五片,煎七分,食前熱服。
羌活升麻湯治溫暑之月,時行瘟熱病,宜清熱解毒,兼治內(nèi)外。
羌活 升麻 葛根 白芍藥 人參 黃芩(各一錢) 黃連 石膏 甘草 生地黃 知母(各七分)
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羌活柴胡湯治一切時行感冒、疫氣、嶺南瘴瘧。
羌活(一錢) 柴胡 蒼術(shù) 黃芩 陳皮 半夏 枳實 甘草(炙) 川芎(各七分)
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稍熱服,取微汗。
十神湯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
升麻葛根湯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發(fā)熱頭痛。
柴胡升麻湯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fēng),體痛頭疼,鼻咽干咳嗽,吐涕稠粘。(并見傷寒門。)
圣散子治冬行瘟疫。(方見瘴氣門。)
(運氣)五瘟丹
黃芩 黃柏 黃連 山梔 香附子 紫蘇 甘草梢 大黃
上七味生為末,將大黃三倍煎滾湯去渣,和丸藥,如雞子大,朱砂、雄黃為衣,金箔貼。
每一丸取泉水七碗浸化,可服七人。前藥乙庚年黃芩為君,丁壬山梔為君,丙辛黃柏為君,戊癸黃連為君,甲巳甘草梢為君。為君者,多一倍也。余四味與香附、紫蘇為臣者,減半也。
(東垣)普濟(jì)消毒飲子
元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干舌燥,俗云大頭傷寒。諸藥難治,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于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耳。須用下項藥,共為細(xì)末,半用湯調(diào),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活者甚眾,時人皆曰天方,謂天仙所制也。遂刻諸石,以傳永久。
黃芩(半兩,酒炒) 黃連(半兩,酒炒) 人參(三錢) 陳皮(去白,一錢) 甘草(二錢)連翹(一錢) 玄參(二錢) 僵蠶(七分,炒) 升麻(七分) 柴胡(八分) 桔梗 板藍(lán)根 馬勃(各一錢) 鼠粘子(一錢)
上為末,服如上法,或加防風(fēng)、川芎、薄荷、當(dāng)歸、細(xì)辛,水二盞煎一盞,食遠(yuǎn)稍熱服。如大便硬,加酒煎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熱甚以砭針刺之。
(《蘊要》)荊防敗毒散治天行時疫,發(fā)散瘟邪。
荊芥 防風(fēng) 羌活 獨活 前胡 枳殼 人參 茯苓 薄荷 甘草 川芎 牛蒡子桔梗(各等分)
水煎服。內(nèi)熱加黃連,渴加天花粉。
(《活人》)生庵金汁治時疫熱病,傷寒發(fā)狂,譫語晦昧,并治中蠱惡毒疔瘡,毒瓦斯入腹欲死者,服之即愈。冬月內(nèi)用好人糞置篾囊中,其囊約大可盛糞一桶。先于囊中安紙五七層,紙上加細(xì)黃土約二寸濃,方可加糞于囊中。囊懸置于缸上,俟其糞滴清汁于缸內(nèi),瀝月余,將清汁收貯瓷壇中,約有一斗,加入蜂蜜一斤和勻,密封壇口,外以箬裹埋于土地中,以土蓋之約入土一尺許。次年二三月取用,治熱病瘟病神效。每用一碗,頓服之。
如擦惡瘡,將雞翎掃之。醮汁瘡上即消。
治瘟疫初作,必先服心統(tǒng)方、升麻柴胡湯、六神通解等湯熱服,被覆取汗;如不汗,再一服,有汗為度;如難汗,可用麻黃一握,煎沸湯一盆,令病患仰臥曲膝,將沸湯盆放曲膝下空處,卻將夾被連頭覆之,汗即出,俟周身透足底 然為度。
三黃石膏湯治疫癘大熱而躁。
石膏(生,三錢) 黃芩 黃柏 黃連 豆豉(半合) 麻黃(八分) 梔子(五枚,打碎)
水二盞,煎一盞,連進(jìn)三四盞則愈。
(太無)神術(shù)散治四時瘟疫,頭痛項強,寒熱身痛,專主山嵐瘴氣。
蒼術(shù) 濃樸 陳皮 甘草 石菖蒲 藿香(各一錢)
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減菖蒲加香附,名神術(shù)散氣散。
黃連解毒湯治時疫以經(jīng)汗解,或因飲食復(fù)劇,大熱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睡。(方見火門。)
竹葉石膏湯治時病傷寒疫癘,表里俱虛,發(fā)熱心煩,已得汗解,內(nèi)無津液,少氣欲吐。(方見暑門。)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芍藥 葛根 甘草(各等分)
上水煎。甚加玄參去芍藥、葛根,名升麻湯。
人參白虎湯治熱毒疫深,內(nèi)外結(jié)熱,舌卷鼻黑如煤,狂言面赤,發(fā)斑如錦。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陽毒升麻湯。(方見傷寒門)。瘟毒發(fā)斑,身無熱,煩渴大便實者,宜調(diào)胃承氣湯。(方見傷寒門。)
黑奴丸治陽毒發(fā)斑,煩躁大渴,時瘟疫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shù),面赤目脹,身疼熱躁,狂言欲走,口噤難言,為壞傷寒。醫(yī)所不識,棄為死人。心前溫暖,灌下即活。
麻黃 黃芩 釜底煤 灶突墨 梁上塵 小麥奴 大黃 芒硝(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新汲水化開服,飲水盡足當(dāng)發(fā)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時頃不出汗再服一丸,須見微利。若不大渴不可服。
(亦可與傷寒發(fā)黃方參用)
(《雜著》)茵陳梔子湯時氣發(fā)熱,變?yōu)辄S病,所謂瘟黃,宜瀉濕利水。
茵陳 梔子(炒) 黃芩(炒) 白術(shù) 白茯苓 白芍藥 濃樸 葛根 木通(各錢半)木香 人參(各一錢)
加姜水煎服。
(《良方》)茵陳散治熱病發(fā)黃,目如金色,小便如血,心煩悶,口苦干,頭痛。
茵陳 梔子 木通 天花粉 柴胡 秦艽 麥門冬 甘草(各等分)
水盞半,竹葉十個,煎七分溫服。
茵陳五苓散治瘟疫熱郁發(fā)黃,身如煙熏,眼珠皆黃,小水不利,宜用此。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脈浮弦,身體痛,往來寒熱,時有咳嗽、鼻干、脅痛、無汗、嗜臥、身目悉黃、小水短者,用小柴胡加梔子主之。本方調(diào)益元散亦可。(以上諸方見傷寒門。)
大柴胡湯治瘟疫內(nèi)熱,大便難,病后五六日,不惡寒反惡熱。
大承氣湯治瘟熱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滿,少陰口干舌燥。
調(diào)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嘔噦譫語。(三方見傷寒門。)
(《直指》)大青丸治時行瘟疫發(fā)熱,上膈結(jié)熱。
薄荷 梔子 黃芩 黃連 甘草(各三錢) 連翹(六錢) 大黃 玄明粉(各八錢)
上為細(xì)末,用青蒿自然汁為丸,綠豆大,雄黃為衣;治雜病發(fā)熱者,朱砂、青黛為衣。
每服五六十丸,白滾湯送下。
(子和)浚川散治濕熱發(fā)黃,大小便不通。
(《圣惠》)舟車丸(二方見積聚門)
(東垣)二黃湯治大頭天行時疫。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生甘草(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溫服徐徐呷之。如未退加鼠粘子、芒硝煎,時時細(xì)服,毋令飲食,后未已,再服取大便。邪氣已,即止前方。宜加引經(jīng)藥,陽明渴加石膏,少陽渴加栝蔞根,陽明行經(jīng)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行經(jīng)甘草、荊芥、防風(fēng),并與上藥相合用?;蛟祁^痛,酒芩;口渴,葛根;身痛,羌活、防風(fēng)、芍藥俱宜加之。
(《集成》)通圣消毒散治時行疫癘,頭面腫盛,目不能開,鼻塞口干舌燥,內(nèi)外有熱,或咽喉腫痛不利,或內(nèi)實大便不利,煩躁,脈洪數(shù)。
防風(fēng) 荊芥 牛蒡子 甘草 川芎 當(dāng)歸 芍藥 黃芩 薄荷 梔子 桔梗 滑石麻黃(憎寒拘急無汗,脈浮數(shù)者用之) 連翹 芒硝(便實者加之) 大黃(酒浸之能上行,內(nèi)實大便堅硬用,內(nèi)虛便溏者不可用)
上水煎溫服細(xì)呷之。
漏蘆湯治時毒頭面紅腫,咽嗌堵塞,水藥不下。若臟腑素有積熱,發(fā)為腫毒疙瘩,一切紅腫惡毒。
漏蘆(二錢) 升麻(錢半) 大黃(酒浸,量輕重用之) 黃芩(酒洗,五分) 生甘草(一錢) 藍(lán)葉(如無,用青黛) 黑玄參 牛蒡子(炒研) 苦梗 連翹(各一錢)
水煎服。大利結(jié)者加芒硝。
清涼救苦散治大頭瘟腫甚者,以此藥敷之。
芙蓉葉 霜桑葉 白蘞 白芨 大黃 金線重樓 黃連 黃芩 黃柏 白芷 雄黃芒硝 山茨菰 赤小豆 南星(等分)
上為末蜜水調(diào)敷腫處,以翎頻掃之。
萬病解毒丸(方見中毒門。)
生薄荷汁磨服半錠,半錠磨敷腫處。
綠散治疫病咽喉腫痛。
青黛 硼砂 山豆根 消石 冰片 紫河車 玄明粉(等分)
為末,吹入喉。
甘桔湯治冬溫咽喉腫痛。(方見咽喉門。)
萎蕤散治冬溫頭面腫。
萎蕤(二錢半) 麻黃 杏仁 白薇(各一錢) 石膏(錢半) 川芎 羌活 甘草 甘菊花(各一錢) 青木香(五分)
水二盞煎一盞,日三服。
石葦散治瘟疫小便不通。
石葦(去毛) 瞿麥(各一兩) 木通 甘草(炙) 條黃芩(各半兩) 葵子(三合)
加燈心水煎空心溫服。
雞子清飲治熱病五六日壯熱之甚,狂言欲走。
雞子(二枚,取清) 芒硝(細(xì)研) 寒水石(細(xì)研各)
上先新汲水一盞,調(diào)芒硝等末,次下雞子清攪勻,分二服。
一方∶瘟熱八九日后,已兼汗下,熱不退,口渴咽干欲飲水者,即以六一泥(即蚯蚓糞)
不拘多少擂新水飲之。又方以晚蠶砂擂水濾清與飲之。熱甚者,以青布涼水浸過,略掐干,置患人胸上,以兩手心按之良久,布熱易之。須臾當(dāng)汗如水出,皆涼汗也。而或患人作戰(zhàn),皆欲汗欲愈。若寒戰(zhàn)以被覆之,汗出后則不戰(zhàn)而愈。
一方∶治天行疫癘,宜東引桃枝葉銼煎湯浴澡以席圍出汗。
一方∶治天行時氣,宅舍怪異,降真香燒焚,大避邪氣,屢驗,亦能召鶴。小兒帶之能避惡邪。
一方∶治疫癘時行用赤少豆,以新布囊盛之,置井中三日夜取起,舉家用井水面東立,男子吞下三十粒,女人吞下二十粒,連服三日止,而疫不敢染。
并治邪病,用棗一枚,咒曰∶華表柱。念七遍,望天罡取氣一口,吹棗上,令病患嚼吃,湯水任下。此三字鬼之祖名也。
宣圣避瘟丹(孔平仲云∶邪氣氤氳,未嘗不流行而為病。故軫念世人,設(shè)此方以濟(jì)世,使趨吉避兇,不致夭橫??资侠^今六十余代用之。)法以臘月二十四日五更初,取井花水,在平旦第一汲盛凈器中,量人口多少漫乳香,至歲旦五更,令溫暖,從小至大,每人以乳香湯飲之,香一小豆塊吞下,則一年不患時疫。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于學(xué)習(xí)。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guān)溫?zé)岵?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治疫證有三法,宜補宜散宜降,用大黃、黃連、黃芩、桔梗、蒼術(shù)、防風(fēng)、滑石、香附子、人中黃等分為末,神曲糊丸,每服五七十丸。氣虛四君子,血虛四物,痰二陳湯送下。熱甚加童便。
一方用人中黃一味,飯丸白湯下,六七十丸多效。
制人中黃法(俗多謂人中黃,人糞是也。人多有以糞汁清頓服二三碗而病隨愈。但恐穢臭特甚,不能下咽,故丹溪制此人中黃法。冬月以竹筒一段,割去青,兩頭留節(jié),一頭打通一竅,以大甘草為末,內(nèi)竹筒中以木塞其孔周密,投糞缸中浸二三月,取出曬干,收貯待用。大能治瘟疫毒。)
□
敗毒散治四時瘟疫。
羌活 獨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白茯苓 人參(各等分) 甘草(減半)
上咀,每服五錢,水盞半,姜三片,煎一盞,溫服。或為細(xì)末,沸湯點服。此藥治傷寒、瘟疫、風(fēng)溫、風(fēng)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痛。不問老人小兒皆可服?;驇X南煙瘴之地,或瘟疫時行,或人多風(fēng)痰,或處卑濕之地,香港腳痿弱,此藥不可缺。日三服,以效為度。
活人心統(tǒng)方
蒼術(shù)(米泔浸一宿) 麻黃 黃芩 干葛 川芎 升麻 甘草(各等分) 蔥白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春加柴胡、防風(fēng)、薄荷;夏加石膏、滑石、黃連;秋加羌活、前胡、枳殼;冬加姜、桂、白芷、細(xì)辛。
藿香正氣散治時行瘟疫,頭痛發(fā)熱,惡心不快。
九味羌活湯治同前。(方并見傷寒門。)
凡瘟疫初起之時,用正氣羌活二湯皆可服。未病之先覺有時行,或三四日服一帖,則邪氣自不犯。
六神通解散通治疫病,甚有奇功。
蒼術(shù)(二錢) 麻黃 黃芩 石膏 滑石(各一錢) 甘草(五分) 豆豉(十粒)
水二盞,姜七片,蔥頭二個,煎服。
雜著方治嶺南春秋時月,人感山嵐毒瓦斯,發(fā)熱惡寒,膈滿不思食。此毒瓦斯從鼻口入內(nèi),當(dāng)清上焦,解內(nèi)毒,行氣降痰。不宜發(fā)散。
黃連(姜汁炒) 升麻 蒼術(shù)(鹽水炒,錢半) 濃樸(姜炒) 黃芩(酒炒) 木香 枳實 半夏(泡七次) 桔梗 柴胡 木通(各一錢) 生甘草(五分)
水二盞,姜五片,煎七分,食前熱服。
羌活升麻湯治溫暑之月,時行瘟熱病,宜清熱解毒,兼治內(nèi)外。
羌活 升麻 葛根 白芍藥 人參 黃芩(各一錢) 黃連 石膏 甘草 生地黃 知母(各七分)
水二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溫服。
羌活柴胡湯治一切時行感冒、疫氣、嶺南瘴瘧。
羌活(一錢) 柴胡 蒼術(shù) 黃芩 陳皮 半夏 枳實 甘草(炙) 川芎(各七分)
水盞半,姜三片,煎七分,食前稍熱服,取微汗。
十神湯治時令不正,瘟疫妄行。
升麻葛根湯治大人小兒時氣瘟疫,發(fā)熱頭痛。
柴胡升麻湯治時行瘟疫,壯熱惡風(fēng),體痛頭疼,鼻咽干咳嗽,吐涕稠粘。(并見傷寒門。)
圣散子治冬行瘟疫。(方見瘴氣門。)
(運氣)五瘟丹
黃芩 黃柏 黃連 山梔 香附子 紫蘇 甘草梢 大黃
上七味生為末,將大黃三倍煎滾湯去渣,和丸藥,如雞子大,朱砂、雄黃為衣,金箔貼。
每一丸取泉水七碗浸化,可服七人。前藥乙庚年黃芩為君,丁壬山梔為君,丙辛黃柏為君,戊癸黃連為君,甲巳甘草梢為君。為君者,多一倍也。余四味與香附、紫蘇為臣者,減半也。
(東垣)普濟(jì)消毒飲子
元泰和二年四月,民多疫癘。初覺憎寒壯熱體重,次傳頭面腫盛,目不能開,上喘,咽喉不利,口干舌燥,俗云大頭傷寒。諸藥難治,終莫能愈,漸至危篤。東垣曰∶身半以上天之氣也。邪熱客于心肺之間,上攻頭面而為腫耳。須用下項藥,共為細(xì)末,半用湯調(diào),時時服之,半用蜜丸噙化服盡,良愈。活者甚眾,時人皆曰天方,謂天仙所制也。遂刻諸石,以傳永久。
黃芩(半兩,酒炒) 黃連(半兩,酒炒) 人參(三錢) 陳皮(去白,一錢) 甘草(二錢)連翹(一錢) 玄參(二錢) 僵蠶(七分,炒) 升麻(七分) 柴胡(八分) 桔梗 板藍(lán)根 馬勃(各一錢) 鼠粘子(一錢)
上為末,服如上法,或加防風(fēng)、川芎、薄荷、當(dāng)歸、細(xì)辛,水二盞煎一盞,食遠(yuǎn)稍熱服。如大便硬,加酒煎大黃一錢或二錢以利之,腫熱甚以砭針刺之。
(《蘊要》)荊防敗毒散治天行時疫,發(fā)散瘟邪。
荊芥 防風(fēng) 羌活 獨活 前胡 枳殼 人參 茯苓 薄荷 甘草 川芎 牛蒡子桔梗(各等分)
水煎服。內(nèi)熱加黃連,渴加天花粉。
(《活人》)生庵金汁治時疫熱病,傷寒發(fā)狂,譫語晦昧,并治中蠱惡毒疔瘡,毒瓦斯入腹欲死者,服之即愈。冬月內(nèi)用好人糞置篾囊中,其囊約大可盛糞一桶。先于囊中安紙五七層,紙上加細(xì)黃土約二寸濃,方可加糞于囊中。囊懸置于缸上,俟其糞滴清汁于缸內(nèi),瀝月余,將清汁收貯瓷壇中,約有一斗,加入蜂蜜一斤和勻,密封壇口,外以箬裹埋于土地中,以土蓋之約入土一尺許。次年二三月取用,治熱病瘟病神效。每用一碗,頓服之。
如擦惡瘡,將雞翎掃之。醮汁瘡上即消。
□
治瘟疫初作,必先服心統(tǒng)方、升麻柴胡湯、六神通解等湯熱服,被覆取汗;如不汗,再一服,有汗為度;如難汗,可用麻黃一握,煎沸湯一盆,令病患仰臥曲膝,將沸湯盆放曲膝下空處,卻將夾被連頭覆之,汗即出,俟周身透足底 然為度。
三黃石膏湯治疫癘大熱而躁。
石膏(生,三錢) 黃芩 黃柏 黃連 豆豉(半合) 麻黃(八分) 梔子(五枚,打碎)
水二盞,煎一盞,連進(jìn)三四盞則愈。
(太無)神術(shù)散治四時瘟疫,頭痛項強,寒熱身痛,專主山嵐瘴氣。
蒼術(shù) 濃樸 陳皮 甘草 石菖蒲 藿香(各一錢)
水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服。減菖蒲加香附,名神術(shù)散氣散。
黃連解毒湯治時疫以經(jīng)汗解,或因飲食復(fù)劇,大熱煩悶,干嘔口燥,呻吟錯語不睡。(方見火門。)
竹葉石膏湯治時病傷寒疫癘,表里俱虛,發(fā)熱心煩,已得汗解,內(nèi)無津液,少氣欲吐。(方見暑門。)
□
升麻葛根湯
升麻 芍藥 葛根 甘草(各等分)
上水煎。甚加玄參去芍藥、葛根,名升麻湯。
人參白虎湯治熱毒疫深,內(nèi)外結(jié)熱,舌卷鼻黑如煤,狂言面赤,發(fā)斑如錦。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陽毒升麻湯。(方見傷寒門)。瘟毒發(fā)斑,身無熱,煩渴大便實者,宜調(diào)胃承氣湯。(方見傷寒門。)
黑奴丸治陽毒發(fā)斑,煩躁大渴,時瘟疫六七日未得汗,脈洪大或數(shù),面赤目脹,身疼熱躁,狂言欲走,口噤難言,為壞傷寒。醫(yī)所不識,棄為死人。心前溫暖,灌下即活。
麻黃 黃芩 釜底煤 灶突墨 梁上塵 小麥奴 大黃 芒硝(各等分)
上為末,蜜丸,彈子大。新汲水化開服,飲水盡足當(dāng)發(fā)寒,寒已汗出乃瘥。若時頃不出汗再服一丸,須見微利。若不大渴不可服。
□
(亦可與傷寒發(fā)黃方參用)
(《雜著》)茵陳梔子湯時氣發(fā)熱,變?yōu)辄S病,所謂瘟黃,宜瀉濕利水。
茵陳 梔子(炒) 黃芩(炒) 白術(shù) 白茯苓 白芍藥 濃樸 葛根 木通(各錢半)木香 人參(各一錢)
加姜水煎服。
(《良方》)茵陳散治熱病發(fā)黃,目如金色,小便如血,心煩悶,口苦干,頭痛。
茵陳 梔子 木通 天花粉 柴胡 秦艽 麥門冬 甘草(各等分)
水盞半,竹葉十個,煎七分溫服。
茵陳五苓散治瘟疫熱郁發(fā)黃,身如煙熏,眼珠皆黃,小水不利,宜用此。大便秘結(jié)加大黃。脈浮弦,身體痛,往來寒熱,時有咳嗽、鼻干、脅痛、無汗、嗜臥、身目悉黃、小水短者,用小柴胡加梔子主之。本方調(diào)益元散亦可。(以上諸方見傷寒門。)
□
大柴胡湯治瘟疫內(nèi)熱,大便難,病后五六日,不惡寒反惡熱。
大承氣湯治瘟熱五六日,不大便,腹痛煩滿,少陰口干舌燥。
調(diào)胃承氣湯治太陽陽明不惡寒反惡熱,嘔噦譫語。(三方見傷寒門。)
(《直指》)大青丸治時行瘟疫發(fā)熱,上膈結(jié)熱。
薄荷 梔子 黃芩 黃連 甘草(各三錢) 連翹(六錢) 大黃 玄明粉(各八錢)
上為細(xì)末,用青蒿自然汁為丸,綠豆大,雄黃為衣;治雜病發(fā)熱者,朱砂、青黛為衣。
每服五六十丸,白滾湯送下。
(子和)浚川散治濕熱發(fā)黃,大小便不通。
(《圣惠》)舟車丸(二方見積聚門)
□
(東垣)二黃湯治大頭天行時疫。
黃芩(酒炒) 黃連(酒炒) 生甘草(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盞半煎八分,溫服徐徐呷之。如未退加鼠粘子、芒硝煎,時時細(xì)服,毋令飲食,后未已,再服取大便。邪氣已,即止前方。宜加引經(jīng)藥,陽明渴加石膏,少陽渴加栝蔞根,陽明行經(jīng)升麻、芍藥、葛根、甘草,太陽行經(jīng)甘草、荊芥、防風(fēng),并與上藥相合用?;蛟祁^痛,酒芩;口渴,葛根;身痛,羌活、防風(fēng)、芍藥俱宜加之。
(《集成》)通圣消毒散治時行疫癘,頭面腫盛,目不能開,鼻塞口干舌燥,內(nèi)外有熱,或咽喉腫痛不利,或內(nèi)實大便不利,煩躁,脈洪數(shù)。
防風(fēng) 荊芥 牛蒡子 甘草 川芎 當(dāng)歸 芍藥 黃芩 薄荷 梔子 桔梗 滑石麻黃(憎寒拘急無汗,脈浮數(shù)者用之) 連翹 芒硝(便實者加之) 大黃(酒浸之能上行,內(nèi)實大便堅硬用,內(nèi)虛便溏者不可用)
上水煎溫服細(xì)呷之。
漏蘆湯治時毒頭面紅腫,咽嗌堵塞,水藥不下。若臟腑素有積熱,發(fā)為腫毒疙瘩,一切紅腫惡毒。
漏蘆(二錢) 升麻(錢半) 大黃(酒浸,量輕重用之) 黃芩(酒洗,五分) 生甘草(一錢) 藍(lán)葉(如無,用青黛) 黑玄參 牛蒡子(炒研) 苦梗 連翹(各一錢)
水煎服。大利結(jié)者加芒硝。
清涼救苦散治大頭瘟腫甚者,以此藥敷之。
芙蓉葉 霜桑葉 白蘞 白芨 大黃 金線重樓 黃連 黃芩 黃柏 白芷 雄黃芒硝 山茨菰 赤小豆 南星(等分)
上為末蜜水調(diào)敷腫處,以翎頻掃之。
萬病解毒丸(方見中毒門。)
生薄荷汁磨服半錠,半錠磨敷腫處。
綠散治疫病咽喉腫痛。
青黛 硼砂 山豆根 消石 冰片 紫河車 玄明粉(等分)
為末,吹入喉。
甘桔湯治冬溫咽喉腫痛。(方見咽喉門。)
萎蕤散治冬溫頭面腫。
萎蕤(二錢半) 麻黃 杏仁 白薇(各一錢) 石膏(錢半) 川芎 羌活 甘草 甘菊花(各一錢) 青木香(五分)
水二盞煎一盞,日三服。
石葦散治瘟疫小便不通。
石葦(去毛) 瞿麥(各一兩) 木通 甘草(炙) 條黃芩(各半兩) 葵子(三合)
加燈心水煎空心溫服。
雞子清飲治熱病五六日壯熱之甚,狂言欲走。
雞子(二枚,取清) 芒硝(細(xì)研) 寒水石(細(xì)研各)
上先新汲水一盞,調(diào)芒硝等末,次下雞子清攪勻,分二服。
□
一方∶瘟熱八九日后,已兼汗下,熱不退,口渴咽干欲飲水者,即以六一泥(即蚯蚓糞)
不拘多少擂新水飲之。又方以晚蠶砂擂水濾清與飲之。熱甚者,以青布涼水浸過,略掐干,置患人胸上,以兩手心按之良久,布熱易之。須臾當(dāng)汗如水出,皆涼汗也。而或患人作戰(zhàn),皆欲汗欲愈。若寒戰(zhàn)以被覆之,汗出后則不戰(zhàn)而愈。
一方∶治天行疫癘,宜東引桃枝葉銼煎湯浴澡以席圍出汗。
一方∶治天行時氣,宅舍怪異,降真香燒焚,大避邪氣,屢驗,亦能召鶴。小兒帶之能避惡邪。
一方∶治疫癘時行用赤少豆,以新布囊盛之,置井中三日夜取起,舉家用井水面東立,男子吞下三十粒,女人吞下二十粒,連服三日止,而疫不敢染。
□
并治邪病,用棗一枚,咒曰∶華表柱。念七遍,望天罡取氣一口,吹棗上,令病患嚼吃,湯水任下。此三字鬼之祖名也。
宣圣避瘟丹(孔平仲云∶邪氣氤氳,未嘗不流行而為病。故軫念世人,設(shè)此方以濟(jì)世,使趨吉避兇,不致夭橫??资侠^今六十余代用之。)法以臘月二十四日五更初,取井花水,在平旦第一汲盛凈器中,量人口多少漫乳香,至歲旦五更,令溫暖,從小至大,每人以乳香湯飲之,香一小豆塊吞下,則一年不患時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