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古今醫(yī)統大全》 藥方

    作者: 徐春甫

    涼膈散治三焦六經積熱。加黃連名清心湯。

    黃連解毒湯治熱毒煩悶,口燥呻吟,蓄熱內甚,諸不能退。

    大金花丸治一切熱證。中外諸熱,寢汗切牙,睡語驚悸,溺血淋秘,衄血瘦弱,頭痛,骨蒸,肺痿、咳嗽,去大黃加梔子,名梔子金花丸。

    神芎丸治心經積熱,風痰壅滯,頭目赤腫,咽膈不利,大小便 澀。一切風熱之證,并宜服此。

    黃芩湯治心肺蘊熱,口瘡咽瘡,膈悶,小便不利。

    瀉心湯治心經蘊熱。

    茯苓散治心經實熱,口干煩渴,眠臥不安。

    瀉白散治肺熱。

    瀉青丸治脾經郁熱。

    瀉黃散治脾經熱,口臭,咽干。(上方并見火門。)

    人參瀉肺湯治肺經積熱,上喘咳嗽,胸膈脹滿,痰多大便澀。

    人參 黃芩 梔子仁 枳殼(炒) 薄荷 甘草 連翹 杏仁(去皮尖) 桑白皮 大黃 桔梗(各等分)

    每服七錢,水二盞煎八分,食后通口服。

    天門冬散治肺壅腦熱,鼻干煩躁,大便秘澀。

    天門冬(去心) 桑白皮 升麻 大黃 枳殼(麩炒) 甘草(各八分) 荊芥(一錢)

    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溫服。

    半夏湯治膽腑實熱,精神不守,熱瀉病。

    半夏曲 黃芩 軍姜(炮) 遠志(去心) 茯苓 生地黃(各八分) 黍米(一合)酸棗仁(微炒研八分)

    長流水二盞煎八分,食后溫服。

    赤茯苓湯治膀胱實熱,小便不通,口苦干,咽腫不利。

    赤茯苓 豬苓 葵子 枳實 瞿麥 木通 黃芩 車前子 滑石 甘草(各等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三黃湯治積熱結滯,大便秘澀,心膈煩躁。

    黃連 黃芩大黃(煨。各十兩)

    上咀,每服四錢,水盞半煎八分,空心服。

    龍腦雞蘇丸除煩熱,郁熱,肺熱咳嗽,吐血鼻衄,血崩下血,熱脈消渴,驚悸,解酒毒,膈熱,口臭口瘡,清心明目。

    薄荷葉(一兩六錢) 生地黃(六錢) 麥門冬(四錢) 蒲黃(炒) 阿膠(炒。各二錢)黃(一錢) 人參 木通(各二錢) 銀柴胡(同木通浸二日取汁入膏) 甘草(錢半)

    上為末,用蜜三兩,煉過后,下地黃汁等藥,熬成膏,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嚼湯送下。

    利膈散治脾肺有熱,虛煩上壅,咽喉生瘡。

    雞蘇葉 荊芥穗 防風 桔梗 牛蒡子(炒) 人參 甘草(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沸湯點服。咽痛,口瘡甚加僵蠶一兩。

    三黃丸治三焦積熱,咽喉腫閉,心膈煩躁,小便赤澀,大便秘結。

    黃連 黃芩 大黃(各十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梧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熱水送下。

    既濟清神散益腎水,降心火,清上實下。

    桔梗 黃芩 川芎 山梔 當歸 羌活 白術 茯苓(各七分) 知母 甘草 薄荷(各五分)

    上水盞半煎七分,入蜜二匙,調勻服。

    地黃煎治積熱。

    地黃汗(四升三合) 茯神 知母(各四兩) 葳蕤(四兩) 栝蔞根 生姜汁 生地骨皮 生麥冬汁 白蜜(各二升) 石膏(八兩) 竹瀝(三合)

    上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諸藥,取汁三升,去渣,下竹瀝、地黃、麥門冬汁,慢火煎四五沸,下蜜、姜汁,微火煎至出六升。初服四合,日三服,夜一服,加至五七合。四五月,作散服之。

    玄明粉治三焦邪熱,臟腑秘澀。(方見制法備錄篇。)

    香連丸治膈熱并大腸熱,解酒毒,濃腸胃。(方見痢疾門。)

    (《良方》)碧雪治一切積熱,咽喉口舌生瘡,心中煩躁,咽物妨悶;或咽閉壅塞;及天行時熱,發(fā)強昏憒。

    芒硝 樸硝 硝石 馬牙硝 青黛 石膏( 飛過) 寒水石(水研飛) 甘草(各等分)

    上將甘草煎湯二升,去渣,卻入諸藥,再煎,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消溶得所,卻入青黛和勻,傾入砂盆內,候冷,結凝成霜,研為細末。每用少許,含化津咽,不拘時候。如覺喉壅閉塞,不能吞物者,即以小竹筒,吹藥入喉中,即愈,頻吹之。

    消毒犀角飲治大人、小兒內蘊邪熱,痰涎壅盛,腮項結核,口舌生瘡,遍生瘡癤,已潰未潰,并宜服之。

    犀角(磨汁) 防風(各一錢) 鼠粘子(炒,二錢) 荊芥穗(一錢) 甘草(炙,錢)

    水二盞煎一盞,食后溫服。

    人參敗毒散 參蘇飲 葛根解肌湯 九味羌活湯(以上方通治傷風傷寒發(fā)熱,解肌。

    方見傷寒門。)

    (河間)六神通解散治發(fā)熱頭痛,身熱,脈洪,無汗。

    麻黃(一錢) 甘草(一錢) 黃芩 蒼術(各一錢) 石膏 滑石(各錢半)

    水二盞,姜蔥同煎一盞,溫服。

    大金花丸(方見火門)調胃承氣湯 三一承氣湯(方見傷寒門。)

    當歸承氣湯治燥熱,里熱,郁熱為病,或皮膚枯燥,咽干鼻干,或便溺結秘,俱效。

    當歸 大黃(各三錢) 芒硝 甘草(各一錢)

    水二盞、姜一片,煎服。

    (《宣明》)四生丸治一切積熱,痰熱,風秘,積熱,常服,順肌膚耐老。

    大黃 牽牛(各一兩) 芒硝(五錢) 皂角(六錢)

    上為末,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白湯下。

    (《袖珍》)積熱金花丸治三焦積熱煩躁,臟腑秘結。

    大黃(一兩) 牽牛(五錢)

    上為末,薄荷湯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白湯下。

    八正散治熱,臟腑膀胱熱痛,淋澀不通。(方見淋濁門。)

    (《宣明》)雙解散 小柴胡湯 大柴胡湯 防風通圣散(方并見傷寒門。)

    柴胡飲子治一切積熱,肌骨蒸熱,往來寒熱,及傷寒發(fā)熱汗不解,骨蒸,肺痿喘嗽。

    婦人余疾,經水不通,皆治。

    柴胡 人參 黃芩 甘草 當歸 芍藥 大黃(各等分)

    上咀,每服七錢,水二盞煎一盞,食后服。

    防風當歸飲子治脾腎真陰虛損,肝心風熱郁甚,陽盛陰衰,一切虛熱壅滯,悉能宣通氣血,調順飲食。

    防風 當歸 柴胡 大黃(各一錢) 人參 黃芩 芍藥 滑石 甘草(各七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食后服。

    洗心散治風熱痰滯,心經積熱,口苦唇燥,眼澀大便澀,小便赤。

    當歸 芍藥 白術(各一錢) 防風 荊芥 麻黃 大黃 甘草(各七分)

    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人參白虎湯(方見傷寒門。)清心蓮子飲(方見淋癥門。)

    (《良方》)清氣散治風熱壅盛,上膈煩悶。

    川芎 羌活 柴胡 前胡 茯苓(各八分) 人參 獨活 青皮 白術 枳殼 甘草(各七分)

    上水二盞,姜三片,煎八分,溫服。

    (《元戎》)四物二連湯治血虛、虛勞發(fā)熱,五心煩熱,晝則了明,夜則發(fā)熱。

    當歸 生地黃 白芍藥(各一錢) 川芎 黃連 胡黃連(各八分)

    水盞半,加姜煎。

    (《宣明》)四順清涼飲子治血熱壅實,面赤蘊結,煩悶。

    大黃(蒸) 赤芍藥 當歸 甘草(各一錢)

    水盞半煎八分,食后通口服。

    朱砂安神丸(方見驚悸門。)至寶丹(方見中風門。)

    牛黃膏治熱入血室,發(fā)狂心熱,不認人者。

    牛黃(一錢) 朱砂 郁金(各三錢) 腦子(五分) 甘草 牡丹皮(各二錢)

    上為末,煉蜜丸,皂角子大,新汲水化下。

    (東垣)補中益氣湯(方見內傷門)治內虛,脾胃下陷,食不知味,五心煩熱。

    升陽益胃湯(同上)十全大補丸(方見虛門。)

    (東垣)滋腎丸(方見火門。)補陰丸 六味地黃丸(治腎虛發(fā)熱,新久憔悴,骨蒸盜汗,五臟不足,黃瘦脫血。三方并見虛損門。)

    黃連香薷飲(治暑熱方,見暑門。)

    七情郁結而熱者,火郁湯(方見暑門。)

    《圣惠方》∶治熱煩滿悶,不能食。用?草生搗汁,服三四合效。

    一方∶治心經留熱,煩躁,用梨汁頓服,一碗即止。

    一方∶治發(fā)熱,口干,小便澀。用甘蔗搗汁飲之。

    一方∶治熱毒。用雞蛋清三個,蜜一合,和服之愈。

    一方∶治五臟伏熱如火,煩悶而煩,用凝水石為末極細,每服挑一錢,水調下。橫理者為凝水石;順理者為寒水石。

    《食醫(yī)心鏡》∶治熱攻心,煩躁恍惚。牛蒡根搗汁一升,食后分三服。

    一方∶治時熱毒,心神煩躁。用藍靛一匙,以新汲水一盞調服。

    一方∶治胸中燥熱,或渴而躁。用葛粉四兩,先以粟米半升,水浸一宿,漉去濕,拌勻煮粥食之。

    一方∶治諸熱用六月雪煎湯,日三服。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