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醫(yī)學(xué)正傳》(公元 1515 年)明.虞摶(天民)著。八卷。分門論證,以朱震亨的學(xué)說(shuō)為主,參以張仲景、孫思邈、李杲之說(shuō),并結(jié)合抒發(fā)己見。
(公元 1764 年)清.徐大樁(靈胎、洄溪)著。二卷。分為“經(jīng)絡(luò)臟腑”“脈”“病”“方藥”“治法”“書論”“古今”七門,論醫(yī)學(xué)的源流利弊,議論通達(dá)。但有時(shí)也不免矯枉過(guò)正。
(公元 1565 年)明.樓英(全善)著。四十卷。包括總論,臟腑疾病、傷寒、婦人、小兒、運(yùn)氣等,記載病證治法,方藥,對(duì)于金元醫(yī)家的學(xué)說(shuō)收載較多。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色青者其脈弦,赤者其脈鉤也,黃者其脈代也,白者其脈毛,黑者其脈石。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其相勝之脈,則死矣;得其相生之脈,則病已矣。又曰∶先定其五色五脈之應(yīng),其病乃可別也。
五色篇帝曰∶各以其色言其病。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帝曰∶大氣入于臟腑者,不病而卒死矣。雷公曰∶病小愈而卒死,何以知之?帝曰∶赤色出兩頰,大如拇指者,病雖小愈,必卒死;黑色出于天庭,大如拇指,必不病而卒死。雷公再拜曰∶善哉!
雷公曰∶官五色奈何?黃帝曰∶青黑為痛,黃赤為熱,白為寒,是謂五官也。
五臟生成篇曰∶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色脈,可以萬(wàn)全。赤脈之至也,喘而堅(jiān),診曰有積氣在中,時(shí)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shí),兼有積氣在胸,喘虛,名曰肺痹,寒熱,得之醉而使內(nèi)也。青脈之至也,長(zhǎng)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 ,名曰肝痹,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脈緊。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當(dāng)風(fēng)。黑脈之至也,上緊而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
脈要精微篇曰∶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帛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lán);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五色稍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
夫五臟者,身之強(qiáng)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zhuǎn)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qiáng)者生,失強(qiáng)者死。
五臟之氣,故色見青如草茲,黃如枳實(shí),黑如煙煤,赤如 血,白如枯骨皆死。此五色之見于死也。青如翠羽,赤如雞冠,黃如蟹腹,白如豕膏,黑如烏羽皆生。此五色之見于生也。
青色見于太陰太陽(yáng),及魚尾正面口角,如大青藍(lán)葉怪惡之狀者,肝氣絕,死。若如翠羽柏皮者,只是肝邪,有驚病、風(fēng)病、目病之屬。
紅色見于口唇及三陰三陽(yáng)上下,如馬肝之色死血之狀者,心氣絕,主死。若如橘紅馬尾色者,只是心病,有怔仲,有驚悸,夜臥不寧。
白色見于鼻準(zhǔn)及正面,如枯骨及擦殘汗粉者,為肺絕,丙丁日死。若如膩粉、梅花、白綿者,只是肺邪咳嗽之病,有孝服之憂。
黃色見于鼻,干燥若土偶之形,為脾氣絕,死。若如桂花雜以黑暈,只是脾病,飲食不快,四肢倦怠,妻外家之累。
黑色見于耳或輪郭內(nèi)外、命門懸壁,若污水煙煤之狀,為腎氣絕,則死。若如蜘蛛網(wǎng)眼烏羽之澤者,只是腎虛,火邪乘水之病。
凡望五色,以知其病,如面青肝病,面赤心病,面黃脾病,面白肺病,面黑腎病。此知病之屬也。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面青目青,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凡望病患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氣短促而冷者,陰病也。病患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來(lái),口鼻息長(zhǎng)而皆熱者,陽(yáng)病也。病患及健人黑色若白色起入目及口鼻,三日中死。久病患耳目及顴骨赤者五日死。病患目無(wú)精光,若土色,不受飲食,四日死。望病患兩目有黃色起者,將愈。病患面目俱黃者不死。病患面唇青黑者俱死。望建人及病患面如馬肝色,望之如青,近之如黑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