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婦人大全良方》 婦人痢后嘔噦方論第十一

    作者: 陳自明

    凡滯下病之稍久,或欲愈之時,多有咳逆及嘔逆之證。然咳逆者,古人所謂噦是也。噦者,胃寒所生,此證最危。其它病亦惡咳逆。如見此證,宜用橘皮干姜湯、半夏生姜湯、丁香柿蒂湯。若陽證咳逆者,小柴胡湯、橘皮竹茹湯。

    仆嘗治一痢疾,咳逆不止,六脈沉弱。諸醫(yī)用藥灼艾,皆無效。仆投退陰散,兩服愈。

    又嘗治許主薄,痢疾愈后,咳逆不止,服諸藥無效。遂灸期門穴,不三壯而愈。(其穴在第六卷十五論中)如有嘔逆之證,雖經(jīng)云無陰則嘔,然多有胃熱而嘔,亦有胃寒而生,亦有暑毒而生。如胃熱而嘔,宜服小柴胡湯、孫兆竹茹湯、蘆根湯、官局桔梗湯、竹葉石膏湯加生姜主之。嘔而發(fā)渴者,豬苓湯。

    仆嘗治一痢后嘔不止,六脈虛弱,此胃寒而嘔。又似暑毒凝于胃脘,投《局方》香薷丸,愈。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