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查古籍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公元 605 ~ 617 年)隋.楊上善編注。
原三十卷。已殘缺,現(xiàn)存國內(nèi)本為二十三卷。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一種早期傳本的注本。
關(guān)于本書的成書年代,有人根據(jù)卷首原題楊上善的頭銜系唐代官職,以及書中個別字避唐諱,因疑楊為唐人,為唐代著作。但此說也有人表示不同 意見。
稟水中之陰氣以生,味咸,氣冷,無毒。入足陽明經(jīng)。五臟皆屬陰,凡得水氣之陰者,其性滋潤而助津液,故能潤五臟止消渴開胃也。咸能入血軟堅,故主婦人血塊及老癖為寒熱也。煮食能醒酒者,亦以入陽明而除熱也。然丹石,人食之,令腹結(jié)痛。氣虛水腫,用大蒜十個搗如泥,入蛤粉丸梧子大,每食前白湯下二十丸,服盡,小便下數(shù)桶而愈。白濁遺精,用蛤粉 一斤,黃柏蜜炙一斤為末,水丸梧子大,每服百丸,空心酒下,日二次,蓋蛤粉味咸而能補腎陰,黃柏苦而降心火堅腎故也。
蛤蜊殼,去老癖頑痰血塊,并能去熱立效。肉煮食能開胃,潤五臟,止消渴,解酒毒,老癖寒熱,婦人血塊。蜆小而色黑,其肉解酒毒濕毒,而黃去熱氣時氣目赤,開胃脘,壓丹石,下乳汁,利小便,生搗汁涂禿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