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稟天地至陰之氣,故味苦微甘,氣寒而無毒,入手太陰、足少陰經(jīng)。入清熱藥用宜生。入滋腎藥用宜鹽酒拌炒。
知母,補腎水,瀉無根火邪,消浮腫,為利小便佐使。初痢臍下痛者能卻,久瘧煩熱甚者堪除。治有汗骨蒸熱癆,療往來傳尸疰病。潤燥解渴,止渴消痰,上清肺金而瀉火,下潤腎燥而滋陰,為三經(jīng)氣分藥,久服不宜,令人作瀉。
主治(痘疹合參) 治痘陰火上潮,諸熱不退,口渴好飲冷水,瀉氣分中之火。然疹家多用治痘,惟宜于痘后養(yǎng)陰退陽。
按∶知母,瀉腎經(jīng)有余之火,惟狂陽亢甚者宜之。若腎虛而瀉之,則愈虛而虛火愈甚,況寒能傷胃,潤能滑腸,其害人也隱而深,譬諸小人,陰柔巽順,深受其禍,莫覺其非也。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令
第69號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gòu)配備使用部分)》(2009版)已于2009年8月17日衛(wèi)生部部務(wù)會議討論通過,現(xiàn)予以發(fā)布,自2009年9月21日起施行。
部長 陳 竺
二○○九年八月十八日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稟天地至陰之氣,故味苦微甘,氣寒而無毒,入手太陰、足少陰經(jīng)。入清熱藥用宜生。入滋腎藥用宜鹽酒拌炒。
知母,補腎水,瀉無根火邪,消浮腫,為利小便佐使。初痢臍下痛者能卻,久瘧煩熱甚者堪除。治有汗骨蒸熱癆,療往來傳尸疰病。潤燥解渴,止渴消痰,上清肺金而瀉火,下潤腎燥而滋陰,為三經(jīng)氣分藥,久服不宜,令人作瀉。
主治(痘疹合參) 治痘陰火上潮,諸熱不退,口渴好飲冷水,瀉氣分中之火。然疹家多用治痘,惟宜于痘后養(yǎng)陰退陽。
按∶知母,瀉腎經(jīng)有余之火,惟狂陽亢甚者宜之。若腎虛而瀉之,則愈虛而虛火愈甚,況寒能傷胃,潤能滑腸,其害人也隱而深,譬諸小人,陰柔巽順,深受其禍,莫覺其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