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苦壺盧

    《中藥大辭典》:苦壺盧拼音注音Kǔ Hú Lú別名

    苦匏(《國語》),蒲盧(《禮記》),苦瓠(《本經(jīng)》),約壺、約腹壺(《廣志》),苦瓠婁(《唐本草》),亞腰壺盧(《簡便單方》),長柄茶壺盧(《瀕湖集簡方》),藥壺盧(《綱目》),細(xì)頸葫蘆、長柄葫蘆(《本經(jīng)逢原》),金葫蘆(《藥材資料匯編》),京葫蘆、小葫蘆(《江蘇植藥志》)。

    出處

    《綱目》

    來源

    為葫蘆科植物苦葫蘆果實。秋季采取成熟而未老的果實,去皮用。

    生境分布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有分布。

    原形態(tài)

    一年生攀援草本,具軟毛;卷須有分枝。葉互生;葉片心狀卵形,長10~40厘米,寬與長略相等,有2~4淺裂,先端短尖或鈍圓,邊緣具不規(guī)則波狀短齒,基部心形,葉兩面均被軟毛;葉柄很長,頂端具腺齒2枚。花雌雄同株,單生;雄花有長柄,較葉柄更長,雌花柄較短;萼漏斗狀5裂,裂齒狹三角形,被柔毛;花瓣5,白色,廣卵形;雄花花蕊3,花藥結(jié)合,一藥具1室,另二藥各具2室;雌花子房橢圓形,有絨毛,花柱短,柱頭3枚,各2裂。果實初時被柔毛,淡綠色,熟后外殼變硬,光滑,呈白色或黃色,上下有兩個不等的果室,上室較下室為小,中間細(xì)縮如腰。種子白色,扁平,倒卵狀長橢圓形?;ㄆ?~8月。

    性味

    苦,寒。

    ①《本經(jīng)》:"味苦,寒。"

    ②《別錄》:"有毒。"

    ③《日用本草》:"味甘微苦,無毒。"

    注意

    虛寒體弱者忌服。

    孟詵:"患腳氣及虛張冷氣人不可食,(食)之尤甚。"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治水腫,黃痘,消渴,癃閉,癰腫惡瘡,疥癬。

    ①《本經(jīng)》:"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

    ②藥性論》:"治水浮腫,面目肢節(jié)腫脹。下大水氣疾。"

    ③《唐本草》:"主水腫、石淋,吐呼嗽(’呼嗽’一作’呀嗽’),囊結(jié)淡飲。又煮以汁,漬陰,療小便不通。"

    ④孟詵:"主消渴、惡瘡。"

    ⑤《本草拾遺》:"煎取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寒鼻塞,黃疸。又煮令熱,解開,熨小兒閃癖。’

    ⑥《日華子本草》:"除煩止渴,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⑦《綱目》:"治癰疽惡瘡,疥癬,齲齒有蟲匿者。"

    ⑧《植物名實圖考》:"能吐人,凡瘴毒多以吐解。"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2~3錢;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煮汁涂或滴鼻。

    復(fù)方

    ①治水通身腫:㈠苦瓠膜二分,葶藶子五分。上二味合搗為丸,服如小豆大五丸,日三。㈡大棗肉七枚,苦瓠膜如棗核大。一服三丸,如十五里,又服三丸,水出更服一丸。(《千金方》)

    ②治水臌洪腫:苦瓠瓤一枚,水二升,煮至一升,煎主可丸,如小豆大。每米飲下十丸,待小便利,作小豆羹食,勿飲水。(《綱目》)

    ③治石水,四肢瘦,腹腫:杏仁(湯浸,去皮尖,炒)、苦瓠(取膜微炒)各一兩。上二味,搗羅為末,煮面糊和丸,如小豆大。每服十丸,米飲下,日三服,水出為度。(《圣濟(jì)總錄》杏仁丸)

    ④治腹脹黃腫:亞腰壺盧連子燒存性,每服一個,食前溫酒下,不飲酒者白湯下。(《簡便單方》)

    ⑤治黃疸:苦胡蘆瓤如大棗許,以童子小便二合浸之,三兩食頃,取兩酸棗許汁,分內(nèi)兩鼻孔中。(《外臺》)

    ⑥治傷寒鼻塞黃疸:苦瓠煎取汁滴鼻中,出黃水。(《本草拾遺》)

    ⑦治黃疸:瓠子白瓤及子熬令黃,搗為末。服半錢匕,日一服,十日。(《范汪方》黃疸散)

    ⑧治頭風(fēng):苦瓠攪碎取汁,葦管之屬搐入鼻。其藥上沖腦門,須臾惡涎流下,稠濃,勿以昏暈為疑。(《圣惠方》)

    ⑨治痔瘡腫痛:苦壺盧、苦荬菜。煎湯,先熏后洗,乃貼熊膽、密陀僧、膽礬、片腦末。(《摘元方》)

    ⑩治惡瘡癬癩:苦瓠一枚,煮汁搽之,日三度。(《肘后方》)

    ⑾治腋下癭瘤:長柄茶壺盧(燒存性),研末搽之,以消為度。(《瀕湖集簡方,)

    ⑿治胬肉血翳:秋間取小柄壺盧,或小藥壺盧,陰干,于緊小處鋸斷,內(nèi)挖一小孔如眼孔大。遇有此病,將眼皮上下用手掙開,將壺盧孔合定。初雖甚痛苦,然瘀肉血翳皆漸下,不傷睛也。(《保壽堂經(jīng)驗方》)

    ⒀治眼暗:苦瓠中白,絞取汁一合,以酢一升,古文錢七枚,浸之,微火煎之減半,以米許大納眥中。(《千金方》)

    ⒁治死胎不下:苦壺盧(燒存性)研末。每服一錢,空心熱酒下。(《海上名方》)

    摘錄《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苦壺盧拼音注音Kǔ Hú Lú別名

    苦匏、蒲盧、苦瓠、約壺、約腹壺、苦瓠婁、亞腰壺盧、長柄茶壺盧、藥壺盧、細(xì)頸葫蘆、長柄葫蘆、金葫蘆、京葫蘆、小葫蘆。

    英文名fruit of Bitter Bottle Gourd出處

    出自《本草綱目》。

    《唐本草》:苦瓠,服之過分,令人吐利不止者,宜以黍穰灰汁解之。

    來源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小葫蘆的果實。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 microcarpa(Naud.) Hara

    采收和儲藏:秋季采取成熟而未老的果實,去皮用。

    生境分布

    我國各地均有栽培。

    原形態(tài)

    小葫蘆 一年生攀援草本。莖、枝具溝紋,被軟柔毛。葉互生;葉柄長10-20cm,頂端有2腺體,被毛;卷須纖細(xì),上部分2歧,初時被微柔毛;葉片卵狀心形或腎狀卵形,長、寬均10-30cm,不分裂或3-5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彎缺開張,邊緣有不規(guī)則的齒;掌狀脈5-7。雌雄花均單生;雄花花梗細(xì),比葉柄稍長,花萼筒漏斗狀,裂片披針形;花冠白色,裂往皺波狀,雄蕊3,花室折曲。雌花花梗比葉柄稍短或近等長;花萼和花冠似雄花;子房中間縊縮,花柱粗短,柱頭3,2裂。植株結(jié)實較多;果實啞鈴狀,下部大于上部,長不足10cm?;ㄆ?-8月,果期8-9月。

    歸經(jīng)

    歸腎;肺;脾經(jīng)

    性味

    味苦;性寒

    注意

    虛寒體弱者忌服。盂詵:患腳氣及虛脹冷氣人不可食,(食)之尤甚。

    功能主治

    利水;消腫;清熱散結(jié)。主水腫;黃疸;消渴;癃閉;癰腫惡瘡;疥癬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6-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熏洗、煮汁涂或滴鼻。

    各家論述

    1.《本經(jīng)逢原》:苦瓠,治黃癉水氣,大小便不通,必暴病實證,庶可劫之。若久病胃虛誤服,必致吐痢不止,往往致斃,可不慎歟!其子,治鼻窒氣塞,目疾胬肉血翳,取苦寒以降火也。

    2.《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大水,面目四肢浮腫。下水,令人吐。

    3.《藥性論》:治水浮腫,面目肢節(jié)腫脹。下大水氣疾。

    4.《唐本草》:主水腫、石淋,吐呼嗽(呼嗽一作呀嗽),囊結(jié)淡飲。又煮以汁,漬陰,療小便不通。

    5.孟詵:主消渴、惡瘡。

    6.《本草拾遺》:煎取汁滴鼻中,出黃水,去傷寒鼻塞,黃疸。又煮令熱,解開,熨小兒閃癖。

    7.《日華子本草》:除煩止渴,治心熱,利小腸,潤心肺,治石淋,吐蛔蟲。

    8.《本草綱目》:治癰疽惡瘡,疥癬,齲齒有蟲NI者。

    9.《植物名實圖考》:能吐人,凡瘴毒多以吐解。

    摘錄《中華本草》
更多中藥材
  • 拼音注音Bǎo Yóu別名地鵏油、老鵏膏來源鶴形目鴇科大鴇Otis tarda L.,以脂肪入藥。生境分布我國東部地區(qū)的西部,冬遷我國北部。炮制冬至翌春獵捕,捕后去毛及內(nèi)臟,煮肉,將漂于上面的油脂收集起來,再放入鍋內(nèi),煉去水分,放涼即得脂肪......
  • 《中藥大辭典》:鴇肉拼音注音Bǎo Ròu出處《飲膳正要》來源為鴇科動物大鴇的肉。生境分布棲于空曠的草原上,善奔馳,常成群覓食,食物以植物質(zhì)為主。繁殖于我國北部,遷至華北平原越冬。原形態(tài)大鴇,又名:獨(dú)豹(郭璞),鴇(《飲膳正要》)。嘴鉛灰色......
  • 《全國中草藥匯編》:鼻涕果別名蜜心果、粘心果來源水東哥科水東哥屬植物錐序水東哥Saurauia napaulensis DC.,以根及果入藥。根全年可采;果秋季采,曬干或鮮用。性味苦,涼。有毒。功能主治散瘀消腫,止血。用于骨折,跌打損傷,創(chuàng)......
  • 拼音注音Bí Yān出處《綱目拾遺》來源為茄科植物煙草的葉和入其他藥材后制成的粉末。功能主治《綱目拾遺》:“通關(guān)竅,治驚風(fēng),明目,定頭痛,辟疫?!啊澳茏凤L(fēng)發(fā)汗。“用法用量外用:搐鼻。制法《廣大新書》:“造鼻煙法:香白芷二分,北細(xì)辛八分,焙干......
  • 《全國中草藥匯編》:鼻血草拼音注音Bí Xiě Cǎo別名紅活美、滇荊芥、土荊芥來源唇形科滇荊芥屬植物蜜蜂花Melissa axillaris (Benth.) Bakh. f. [M. parviflora Benth. non. S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