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夫膿成而色黃者,中央土之正色也。況漿之化源,由漿胃自宜黃潤光華,故痘漿既重乎飽滿,而尤貴乎膿之黃活,此順理也。若陰陽離其正氣,梟毒肆其殘虐,則囊房銷灼而膿漿之澄灌于中者,膩滯牢貼。如物之枯萎而黃,乃氣血不榮于內(nèi),是以死澀而不活動,干臘而不明黃,以手抵之,凝結(jié)板定,名為板黃,明濕潤之氣全無,化源之機已絕矣。尚何可治之有哉!
《時方歌括》(公元 1801 年)清.陳念祖(修園)著。二卷。 選擇常用方劑 108 首,按性質(zhì)分為十二類,敘理簡明,便于學習。
《時病論》(公元 1882 年)清.雷豐(少逸)著。八卷。闡述四時的“伏氣”、“新感”等急性熱病,立法清晰,為有關溫熱病 重要著作之一。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wǎng) 版權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夫膿成而色黃者,中央土之正色也。況漿之化源,由漿胃自宜黃潤光華,故痘漿既重乎飽滿,而尤貴乎膿之黃活,此順理也。若陰陽離其正氣,梟毒肆其殘虐,則囊房銷灼而膿漿之澄灌于中者,膩滯牢貼。如物之枯萎而黃,乃氣血不榮于內(nèi),是以死澀而不活動,干臘而不明黃,以手抵之,凝結(jié)板定,名為板黃,明濕潤之氣全無,化源之機已絕矣。尚何可治之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