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馮氏錦囊秘錄》 驗唇口

    作者: 馮楚瞻

    唇口者,肌肉之本也。與五內(nèi)相通,故觀于此,可見預(yù)知其癥之吉兇矣。痘毒之發(fā),凡唇口與舌,或紫或黑,及舌腫大者,是實熱毒盛之癥也。若色紅活而不燥裂干紅者,是熱輕而毒少也。黃白赤紫而不潤澤者,兇也。至如氣壯熱盛,舌白至唇濕處者,此必胃爛矣。又有唇上痘出相連,諸痘未漿,而此痘先黃熟者,則內(nèi)潰已成,外痘亦難成漿也。更有氣血下陷,毒攻唇口,是以糜爛成瘡,口中惡臭,牙床潰爛,舌上聚堆黃垢,而鼻梁發(fā)紅點者。又有色如干醬,其肉臭爛,一日爛一分,二日爛一寸,名曰走馬疳者,并皆不治。若痘未褪謝,而唇口干紅渣滓,頰紅唇紫者,此乃欲成肺癰之候,治宜解毒清肺。若加痰喘作嗽,則以參蘇飲主之。治者若得其工,此癥猶堪復(fù)活也。

    夫脾之竅通于口,其華在唇,故唇口者,脾之外候也。凡瘡疹發(fā)熱之初,口中氣和而唇色紅潤者,吉。如口燥唇裂者,其毒必甚,宜急解散,否則,唇口瘡出稠密,諸瘡未發(fā)而此瘡先載黃漿,諸瘡未收,而此瘡先以焦靨,唇皮揭脫,漸變嘔食嗆水,昏睡而死。若面瘡腫灌,而唇上瘡裂成塊干濺者,重。如瘡出太密,口中臭氣者,此臟腑敗壞,故臭出于口也。若瘡欲變壞,而唇上縮者,脾絕也。若瘡下自呷者,是魚口也。

    口中涎如膠粘者,脾津竭也,并皆不治。更有唇口生瘡,其聲則啞者,此狐惑癥也,如不急治,多致殺人。然痘時何以又忌唇腫者?蓋腫極不退,須防唇白而胃爛,痘則內(nèi)潰不出矣。何以又怕其口張者?蓋張則脾敗,須防氣泄而驚厥發(fā)也。但因鼻塞息難,所以張口而舒氣者,不在此例。如至十朝以后,口張齒槁者,是為脾絕腎敗也,不治。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太平惠民和劑局所 朝代:初刊于宋?元豐年間 年份:公元1078年-1085年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公元 1151 年)宋.陳師文等撰。十卷。收集當(dāng)時醫(yī)家及民間常用有效方劑,劑型多用丸散,便于服用保存,是當(dāng)時的配方手冊。

    作者:
  • 作者:
    未知
  • 作者:
    戴思恭
  • 《湯頭歌訣》(公元 1694 年? )清.汪昂(讱庵)著。一卷。按照《醫(yī)方集解》分門,把方劑的組成主治等編成歌訣,以便記誦運用。

    作者:
  • (公元 1298 年)元.王好古(進(jìn)之、海藏)撰。三卷。依據(jù)《內(nèi)經(jīng)》有關(guān)藥理的論述,以及張潔古《珍珠囊》和李杲《 藥類法象》、《用藥心法》等,對于藥物的氣味陰陽、升降浮沉、君臣佐使 等分析較為深入。

    作者:
    王好古
  • 作者:
    龔居中
  • 作者:
    李子毅、
  • 作者:
    閔純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