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清風(fēng)熱,如柴胡、黃芩、葛根、防風(fēng)、桔梗、荊芥、生甘草、連翹、天花粉、梔子草、龍膽、犀角、羚羊角、黃連、淡竹葉、燈心、滑石、蘆薈之類,隨候采用。
散風(fēng)寒,如防風(fēng)、羌活、紫蘇、前胡、桂枝、細(xì)辛、麻黃、生姜、蔥白之類,隨候采用。
消食去滯,如山楂、枳實(shí)、枳殼、木香、陳皮、腹皮、大黃、樸硝之類,隨候采用。
鎮(zhèn)驚安神,如天麻、茯神、遠(yuǎn)志、棗仁、鉤藤、菖蒲、丹參、麥冬、當(dāng)歸、芍藥、朱砂、珍珠、燈花、龍腦、金箔、龍齒、麝香、檀香、安息香、蘇合香、乳香、琥珀、代赭石之類,隨候采用。
豁痰利氣,如橘紅、白附子、白芥子、蘇子、萊菔子、僵蠶、膽南星、半夏、天麻、貝母、郁金、姜黃、杏仁、前胡、天竺黃、雄黃、牛黃、珍珠輕粉、礞石、巴霜、蜈蚣之類,隨候采用。
溫補(bǔ)脾胃,如肉桂、白術(shù)、炮姜、煨姜、丁香、炙甘草、藿香、茯苓、黃 、人參、附子、肉果、山藥、木香、砂仁、白扁豆、紫河車、陳黃米、蓮肉之類,隨候采用。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zé)岵W(xué)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fēng)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清風(fēng)熱,如柴胡、黃芩、葛根、防風(fēng)、桔梗、荊芥、生甘草、連翹、天花粉、梔子草、龍膽、犀角、羚羊角、黃連、淡竹葉、燈心、滑石、蘆薈之類,隨候采用。
散風(fēng)寒,如防風(fēng)、羌活、紫蘇、前胡、桂枝、細(xì)辛、麻黃、生姜、蔥白之類,隨候采用。
消食去滯,如山楂、枳實(shí)、枳殼、木香、陳皮、腹皮、大黃、樸硝之類,隨候采用。
鎮(zhèn)驚安神,如天麻、茯神、遠(yuǎn)志、棗仁、鉤藤、菖蒲、丹參、麥冬、當(dāng)歸、芍藥、朱砂、珍珠、燈花、龍腦、金箔、龍齒、麝香、檀香、安息香、蘇合香、乳香、琥珀、代赭石之類,隨候采用。
豁痰利氣,如橘紅、白附子、白芥子、蘇子、萊菔子、僵蠶、膽南星、半夏、天麻、貝母、郁金、姜黃、杏仁、前胡、天竺黃、雄黃、牛黃、珍珠輕粉、礞石、巴霜、蜈蚣之類,隨候采用。
溫補(bǔ)脾胃,如肉桂、白術(shù)、炮姜、煨姜、丁香、炙甘草、藿香、茯苓、黃 、人參、附子、肉果、山藥、木香、砂仁、白扁豆、紫河車、陳黃米、蓮肉之類,隨候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