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耳鼻咽喉外科學》 第七節(jié) 耳源性并發(fā)癥(otogenic complication)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及乳突炎可產(chǎn)生多種顱內、外并發(fā)癥,簡稱耳源性并發(fā)癥(otogenic complication),重者危及生命,是耳鼻咽喉科常見的急重癥之一。

    【病因】

    發(fā)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膽脂瘤型或骨瘍型中耳炎急性發(fā)作、乳突骨質破壞嚴重、膿液引流不暢、機體抵抗力差、致病菌毒力較強、或對抗生素不敏感具抗藥性等因素有關。

    傳播途徑(圖9-7)

    耳源性并發(fā)癥擴散示意圖

    圖9-7 耳源性并發(fā)癥擴散示意圖

    (一)循破壞、缺損的骨壁:此途徑最常見。膽脂瘤可破壞鼓室蓋、乳突蓋、乙狀竇骨板,使中耳的化膿性炎癥直接向顱內蔓延;穿破乳突外側壁骨質或乳突尖內側骨壁,膿液順此進入耳后骨膜下或頸深部,在局部形成膿腫。半規(guī)管或面神經(jīng)骨管遭到破壞,可導致迷路炎或面神經(jīng)麻痹。

    (二)經(jīng)正常的解剖途徑或尚未閉合的骨縫:化膿性中耳炎的感染物和毒素可經(jīng)前庭窗、蝸窗侵犯內耳?;撔悦月费卓裳佇」堋⑶巴バ」?、內耳道等途徑向顱內播散。小兒尚未閉合的骨縫(如巖鱗縫)亦為一傳播途徑。

    (三)血行途徑:中耳感染可直接通過血流,或隨血栓性靜脈炎蔓延至顱內,或并發(fā)的膿毒敗血癥引起遠離臟器的化膿感染,如肺炎、肺膿腫等。

    【分類】

    一般分為顱外并發(fā)癥及顱內并發(fā)癥兩大類:

    (一)顱外并發(fā)癥:常見的有耳后骨膜下膿腫、頸部貝佐爾德(Bezold )膿腫、迷路炎、周圍性面神經(jīng)麻痹、巖部炎等。

    (二)顱內并發(fā)癥:如硬腦膜外膿腫、腦膜炎、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腦膿腫等。

更多中醫(yī)書籍
  • (公元 536 年? )梁.陶弘景(隱居)注。七卷。原書己佚,內容尚散見于《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中。集注是在《 神農本草經(jīng)》基礎上進行整理, 又增藥 365 種, 分為玉石、草、木、果、 菜,有名未用六類。

    學術價值:

    首創(chuàng)用自然屬性分類方法。確立綜合本草的基本格式。

    作者:
    陶弘景
  • 作者:
    陳嘉謨
  • (公元 1116 年)宋.寇宗奭撰。二十卷。載藥物 460 種,闡發(fā)藥性較詳盡,并指出用藥要結合年齡老少、體質強弱、疾病新久等,對辨認藥物的真?zhèn)蝺?yōu)劣亦有詳細闡述。

    作者:
    寇宗奭
  • 作者:
    楊時泰
  • 作者:
    唐宗海
  • 作者:
    劉宋、雷學所著
  • (公元 1564 年)明.李時珍(東璧,瀕湖)著。一卷。論述脈象 27 種,對于脈的體狀、相類、主病都作了七言歌括,便于誦讀學習。并批解了高陽生的《脈訣》。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