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兒科萃精》 疳腫脹

    作者: 陳守真

    小兒疳病腫脹之證,氣逆喘咳,胸膈痞悶,肚腹腫脹,面色浮光,多因傳化失宜,脾肺兩傷所致,古法主御苑勻氣散(如桑皮、桔梗、赤苓、甘草、藿香、陳皮、木通,引用姜皮、燈芯)。

    〔真按〕疳者干也,灼津液而干于內(nèi)者多,窒樞機而腫于外者少,此證宜平其乖逆之氣,復其傳化之權,方用炒枳實一錢,制野術錢半,蜜炙桑皮錢半,廣木香五分,姜制竹茹錢半,大腹皮六分,茯苓皮三錢,小青皮三分,留白陳皮五分,方通草五分,引用絲瓜絡三寸。

更多中醫(yī)書籍
  • 《溫熱經(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熱病著作,以《內(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作者:
  •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柳寶詒
  •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作者:
  • 作者:
    高秉鈞
  • 《溫病條辨》(公元 1798 年)清.吳瑭(鞠通)著。六卷。依據(jù)葉桂的溫熱病學說,明確溫病分三焦傳變、闡述風溫、溫毒、暑溫、濕溫等病證的治療,條理分明。

    作者:
  • 作者: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