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得配本草》 枸杞子

    作者: 嚴西亭

    味甘,微溫而潤。入足少陰,兼厥陰經(jīng)血分。補肝經(jīng)之陰,益腎水之陽。退虛熱,益精氣,解消渴,去濕風,強筋骨,利二便,下胸脅氣,療痘風眼,止陰虛腰痛,療肝虛目暗。得麥冬,治干咳。得北五味,生心液。配椒、鹽,理腎而除氣痛。佐術、苓,補陰而不滑泄。

    甘草湯浸,或好酒浸蒸??譁責幔惆枵?。大便滑泄,腎陽盛而遺泄,二者禁用。

    怪癥∶脅破腸出,臭穢異常,急用香油摸腸送入,煎杞子加人參服之,再吃羊腎粥,十日而效。

    苗、葉

    名天精草

    伏砒砂。

    甘、苦、涼。清上焦心肺客熱,代茶止渴。

    地骨皮

    即杞子根皮

    制硫黃、丹砂。

    味淡,性寒。入足少陰、手太陰經(jīng)血分。降肺中伏火,瀉腎虛熱。上除風熱頭風,中平胸脅肝痛,(肝火熄,痛自止。)下利大小腸秘,(熱清便自行。)除無定之虛邪,退有汗之骨蒸。

    得生地、甘菊,益肝腎陰血。配青蒿,退虛熱。得麥冬、小麥,治骨節(jié)虛燔。配紅花研末,敷足趾雞眼,作痛作瘡。君生地,治帶下。(濕熱去也。)

    鮮者,同鮮小薊煎汁洗,治下疳。鮮者搗碎,煎濃湯淋洗惡瘡。膿血不止,更以細白穣貼之即愈。

    去骨熱,甘草湯浸一宿,焙干用。刮去粗皮,取細白穣,可貼瘡。中寒者禁用。

更多中醫(yī)書籍
  • 作者:
    李東垣
  • 《冷廬醫(yī)話》(公元 1897 年)清.陸以湉(定圃)著。五卷。卷一論“醫(yī)范”“醫(yī)鑒”“慎疾”“保生”“求醫(yī)”“診法”“ 用藥”;卷二論古人今人,古書今書;卷三、四、五論病,推究每證的虛實原委,指出醫(yī)家的利弊。近人從陸氏《冷廬雜識》中摘出其論醫(yī)語作為補編 。

    作者:
  • 作者:
    凌曉五
  • 作者:
    不詳
  • 作者:
  • (公元495 ~ 499 年)南齊、龔慶宣著。五卷?,F(xiàn)存最早的外科專書,主要有外傷、癰疽、濕疹、疥癬等。對疔疽引起的膿毒血癥的早期治療,外傷腸出的醫(yī)護,切口引流的部位以及消毒 手術等方面有獨到之處。

    作者:
    龔慶宣
  • 作者:
    張振鑒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