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蓼實為之使。畏紫石英。惡丹參、硝石、白堊。
辛、苦、熱。有毒。入足厥陰經(jīng)血分,兼足太陰、少陰經(jīng)氣分。疏肝燥脾,溫中下氣,開郁化滯。除陰濕,逐風(fēng)寒。
治一切厥氣上逆,厥陰頭痛,嘔逆吞酸,痞滿咽塞,喉舌生瘡,腸風(fēng)瀉痢,香港腳水腫,疝氣陰毒,心腹諸痛,蟲 疰忤,及產(chǎn)后余血。得硫黃、大蒜,研勻涂腹,治小兒腎縮。(初生受寒所致,仍以蛇床子燒煙熏之。)得茯苓,治痰飲。得鹽水,暖膀胱,治脾泄。(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得干姜,治干嘔及吞酸。(因火而酸勿用。)
配橘皮、附子,治腎氣上噦。配川連,治下痢水泄。醋調(diào)貼足心,治喉舌生瘡。(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
陳久者良。閉口者有毒。揀凈,并去梗,泡去苦汁,曬干炒用。止嘔,以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
散寒,酒炒。生嚼數(shù)粒,擦痘瘡口噤。多用傷神損元?dú)?,動火昏目,發(fā)瘡咽痛。病非寒滯有濕者勿用。即有寒濕者,亦宜酌量少用。下氣最速,陽虛者禁用。
怪癥∶寒熱不止,數(shù)日,四肢堅如石,擊之似鐘磬聲,而形體日漸瘦削,此肝氣結(jié)也。
合木香等分,疏其肝氣自愈。
吳茱萸得東方震氣,直入厥陰,招其垂絕不升之陽,以達(dá)上焦。仲景于少陰癥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用吳茱萸湯重固元陽于厥陰之中,良有以也。王又原曰∶少陰厥陰,俱有煩躁。
少陰之躁在水,由龍火不歸,姜、附得以回陽。厥陰之躁在木,乃雷火上逆,用姜、附則重其震烈矣。吳萸、姜、附,性俱大熱,而主治不同。錯用之,反傷元?dú)?,元陽即旋消散,更何藥之可救?/p>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蓼實為之使。畏紫石英。惡丹參、硝石、白堊。
辛、苦、熱。有毒。入足厥陰經(jīng)血分,兼足太陰、少陰經(jīng)氣分。疏肝燥脾,溫中下氣,開郁化滯。除陰濕,逐風(fēng)寒。
治一切厥氣上逆,厥陰頭痛,嘔逆吞酸,痞滿咽塞,喉舌生瘡,腸風(fēng)瀉痢,香港腳水腫,疝氣陰毒,心腹諸痛,蟲 疰忤,及產(chǎn)后余血。得硫黃、大蒜,研勻涂腹,治小兒腎縮。(初生受寒所致,仍以蛇床子燒煙熏之。)得茯苓,治痰飲。得鹽水,暖膀胱,治脾泄。(他藥雖熱不能分解清濁。)得干姜,治干嘔及吞酸。(因火而酸勿用。)
配橘皮、附子,治腎氣上噦。配川連,治下痢水泄。醋調(diào)貼足心,治喉舌生瘡。(性雖熱而能引熱下行。)
陳久者良。閉口者有毒。揀凈,并去梗,泡去苦汁,曬干炒用。止嘔,以黃連水炒。治疝,鹽水炒。治血,醋炒。
散寒,酒炒。生嚼數(shù)粒,擦痘瘡口噤。多用傷神損元?dú)?,動火昏目,發(fā)瘡咽痛。病非寒滯有濕者勿用。即有寒濕者,亦宜酌量少用。下氣最速,陽虛者禁用。
怪癥∶寒熱不止,數(shù)日,四肢堅如石,擊之似鐘磬聲,而形體日漸瘦削,此肝氣結(jié)也。
合木香等分,疏其肝氣自愈。
吳茱萸得東方震氣,直入厥陰,招其垂絕不升之陽,以達(dá)上焦。仲景于少陰癥手足厥冷,煩躁欲死者,用吳茱萸湯重固元陽于厥陰之中,良有以也。王又原曰∶少陰厥陰,俱有煩躁。
少陰之躁在水,由龍火不歸,姜、附得以回陽。厥陰之躁在木,乃雷火上逆,用姜、附則重其震烈矣。吳萸、姜、附,性俱大熱,而主治不同。錯用之,反傷元?dú)?,元陽即旋消散,更何藥之可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