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得配本草》 蜀椒

    作者: 嚴(yán)西亭

    得鹽良。杏仁為之使。畏款冬花、防風(fēng)、附子、雄黃、冷水、麻仁漿。

    辛,熱,有毒。入手足太陰經(jīng),兼入命門氣分。通上焦君火之陽,達(dá)下焦命門之氣。開腠理,行血脈,散寒濕,化癥癖,止泄瀉,殺蛔蟲,療溫瘧,去痰飲;得醋煎熟,入白礬稍許服,治傷寒嘔衄。得生地自然汁煎稠和丸,治元臟傷憊。配烏梅,伐肝氣。配益智仁,縮小便。配茯苓,蜜丸,補(bǔ)益心腎。配茴香,棗肉丸,治久瀉。配蒼術(shù),醋丸,治飧泄不化。炒熱,布裹椒,包陰囊腫大,疼悶欲死。炒熱,熨冷濕諸痛。

    服藥嘔吐,加川椒。(蛔見此自服。)

    去核,微炒出汗,搗去里面黃殼,取紅用。酒蒸,或鹽水炒,隨癥制之。多用傷氣失明。

    肺脾有熱,陰火虛盛者,禁用。閉口者殺人。

    名椒目

    苦,寒。專行水道。治水蠱,定痰喘。

    得豬上唇,治盜汗。

    或生用,或微炒用。

    和蔥、艾、醋搗,罨內(nèi)外腎吊,及霍亂轉(zhuǎn)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