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溫?zé)峤?jīng)緯》(公元 1852 年)清.王士雄(孟英)著。五卷。搜集多種溫?zé)岵≈?,以《?nèi)經(jīng)》,張仲景等之說(shuō)為經(jīng),以葉桂(天士)、薛生白、陳平伯、余師愚等之說(shuō)為緯,辨別溫病的伏氣、外感、內(nèi)容豐 富。
(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溫疫論》(公元 1642 年)明.吳有性(又可)著。二卷。闡述瘟疫系戾氣從口鼻而入,伏于募原,其邪在半表半里之間, 其傳變有九,辨證治療和傷寒不同。
一名棠 子,一名山里果。
酸、甘、微溫。入足太陰、陽(yáng)明經(jīng)。消積散瘀,破氣化痰。理瘡瘍,除兒枕,療疝氣,發(fā)痘疹。得紫草煎酒調(diào)服,發(fā)痘疹。得茴香,治偏墜疝氣。配鹿茸,治老人腰痛。入艾湯調(diào)服,治腸風(fēng)下血。
去核用。核能化食磨積,治疝,催生。研碎,化瘀。勿研,消食。童便浸,姜汁炒炭,去積血甚效。氣虛便溏,脾虛不食,二者禁用。服人參者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