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公元 341? )晉、葛洪(稚川)著。八卷。用簡(jiǎn)易的處方和易得的藥物,在倉(cāng)促發(fā)病時(shí)可以應(yīng)用。經(jīng)梁.陶弘景增補(bǔ),金.楊用道又加附方。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duì)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證治準(zhǔn)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yàn)脈證,辨析透徹,對(duì)用藥的寒溫攻補(bǔ)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zhǔn)繩》。
治肺氣不足,逆滿上氣,咽中悶塞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語失聲甚者吐血方。
五味子(三兩) 干姜 桂心 款冬花(各二兩) 麥冬(一升) 桑根白皮(一斤) 大棗(一百枚) 粳米(一合)
上八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又方黃 (五兩) 甘草 鐘乳 人參(各二兩) 干地黃 桂心 茯苓 白石英 桑白皮 濃樸 干姜 紫菀 橘皮 當(dāng)歸 五味子 遠(yuǎn)志 麥冬(各三兩) 大棗(二十枚)
上十八味 咀,以水一斗四升,煮取四升,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 治肺氣不足,咳逆上氣,牽繩而坐,吐沫唾血,不能飲食方。
蘇子(一升) 桑白皮(五兩) 半夏(六兩) 紫菀 人參 甘草 五味子 杏仁(各二兩)款冬花 射干(各一兩) 麻黃 干姜 桂心(各三兩) 細(xì)辛(一兩半)
上十四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又方 治肺氣不足咳逆短氣,寒從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語無聲音而渴,舌本干燥方五味子 蘇子(各一升) 白石英 鐘乳(各三兩) 款冬花 竹葉 橘皮 桂心 桑白皮 茯苓 紫菀(各二兩) 麥冬(四兩) 生姜(五兩) 杏仁(五十枚) 粳米(二合) 大棗(十枚)
上十六味 咀,以水一斗三升,先煮桑白皮、粳米、大棗,以米熟去滓納諸藥,煮取五升,分六服,日三。
又方 治肺氣不足,心腹支滿,咳嗽喘逆上氣唾膿血,胸背痛,手足煩熱,惕然自驚皮毛起,或哭或歌或怒,干嘔心煩,耳中聞風(fēng)雨聲,面色白方。
款冬花 桂心(各二兩) 桑白皮(一斤) 生姜 五味子 鐘乳(各三兩) 麥冬(四兩)粳米 ?
上九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棗令熟,去滓納藥,煎取二升,分三服,溫服之。
一方用白石英二兩(《廣濟(jì)》有紫菀,人參各二兩,名紫菀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