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nèi)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公元 1359 年)元.滑壽(伯仁)著。一卷。以浮、沉、遲、數(shù)、滑、澀六脈為綱,論述脈象及辨脈之法,甚有心得。
中暑脈虛身熱,頭痛惡熱,躁熱大渴,自汗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弱,煩躁,狀如傷寒。辛苦之人,動而火勝,熱傷氣也,脈洪而大,白虎加參主之,安佚之人,靜而濕勝,頭痛惡寒,拘急支節(jié)疼,大熱無汗,火勝金位,脈沉而實,白虎加蒼術(shù)主之。
陰勝陽之極,甚則傳腎肝,為痿厥,清暑益氣湯主之,虛也。
黃連香薷飲治暑身熱。
挾痰加半夏,虛加參 。
清暑益氣湯治暑傷金虛甚 五苓散
不治證
四日之外,譫語、口干、潮熱、失視、失溲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