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丹溪手鏡》 汗吐下溫水火刺灸八法(四)

    作者: 朱丹溪

    可汗

    脈浮大可汗(問病者設(shè)利為虛,不可汗。)浮而緊可汗。

    太陽病,脈浮弱數(shù)者,可汗。

    陽明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表未解,可汗。

    日晡發(fā)熱如瘧,此屬陽明,脈浮虛,可汗。

    下利后,身痛清便自調(diào),可汗。

    不可汗

    脈沉細(xì)(為在里)不可汗。

    濡弱(為血?dú)馓摚┎豢珊埂?/p>

    脈浮而緊,法當(dāng)身痛,當(dāng)以汗解,假令尺脈遲者,不可汗。尺遲則血少故也。

    傷寒有風(fēng)溫、濕溫二癥,忌汗見后傷寒類。

    傷寒頭疼,形象中風(fēng),常微汗出,又自嘔者,心懊 ,發(fā)汗則痊。

    傷寒脈弦細(xì),頭痛而反熱,此屬少陽,不可汗。

    太陽與少陽并病,頭項(xiàng)強(qiáng)痛,或眩冒,心下痞堅(jiān),不可汗。

    少陰病,咳而下利譫語者,此強(qiáng)汗之故也。

    氣動(dòng)一切左右上下,不可汗。

    咽中閉寒,不可汗,汗之則吐血。

    亡血家不可汗,汗則虛栗。

    厥不可汗,汗則聲亂咽嘶。

    衄不可汗,汗則耳聾目直。

    口瘡不可汗,汗則 。

    淋不可汗,汗則便血。

    冬時(shí)發(fā)汗,則吐利。汗家不可重汗,汗必恍惚,脈短者死。下利清谷,不可汗,汗必腹脹滿。

    咳而小便利,不可汗,汗之則厥逆。

    諸逆發(fā)汗劇者,言亂睛眩者死。

    可吐

    寸口脈微細(xì),胸中痞堅(jiān),氣上沖咽喉不得息,此為胸有寒,可吐。

    病胸上諸實(shí),胸中郁郁而痛,不能食,欲使人按之,而反有濁唾,下利日十余行,脈反遲,寸口微滑,可吐。

    病者手足厥冷,脈乍緊,邪結(jié)在胸中,心下滿煩,饑不能食,可吐。

    傷寒脈浮滑,可吐。

    雜病脈沉可吐。

    不可吐

    諸四逆厥者,不可吐。

    虛家不可吐。

    胸 膈上有寒飲,干嘔者,不可吐,法當(dāng)溫之。

    可下

    脈滑而數(shù)者,有宿食可下。

    脈雙弦遲,心下堅(jiān);脈大而緊者,陽中有陰,可下。

    下利,三部脈皆平,按其心下堅(jiān)者,可下。

    傷寒后,脈沉,為內(nèi)實(shí),可下。

    病無表、里證,發(fā)熱七八日,雖脈浮數(shù),可下。

    傷寒有熱,而小腹?jié)M,應(yīng)小便不利,今反利者,此為血蓄,可下。

    傷寒六七日結(jié)胸實(shí)熱,脈沉緊,心下痛,按之如石,可下。

    太陽中風(fēng),下利嘔逆,表解汗出,發(fā)作有時(shí),頭痛心下痞堅(jiān),可下。

    太陽病不解,熱結(jié)膀胱,其人如狂,其血自下,可下。

    陽明證喜忘,必有瘀血,大便雖堅(jiān)必黑,可下。

    陽明證發(fā)熱汗出則解,復(fù)如瘧,日晡發(fā)熱,脈實(shí),可下。

    陽明證譫語潮熱,而反不能食,必有燥屎可下,脈滑實(shí),可下。

    陽明證,發(fā)熱汗多者,急下之。

    不吐而心煩者,可下。

    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譫語,可下。

    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急下之;又六七日腹?jié)M不大便,可下。

    少陰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

    不可下

    脈濡而弱,氣血虛,不可下。

    脈浮而大,氣血虛,不可下。

    尺脈弱澀者,不可下。

    趺陽脈浮而數(shù)(浮傷胃,數(shù)動(dòng)脾,此非本病,醫(yī)下之使然也。)諸外實(shí),不可下,下之微發(fā)熱,亡脈則厥。

    諸虛不可下,下之則渴引水者易愈,惡水者劇。動(dòng)氣不可下。

    咽中閉塞不可下,下之上輕下重,水漿不下,體痛腹下利。結(jié)胸證,其脈浮大不可下,下之則死。

    太陽與陽明合病,必喘而胸滿,不可下。

    太陽與少陽合病,心下痞堅(jiān),項(xiàng)強(qiáng)而眩,不可下。

    太陽病,有外證未解或陽多者熱,不可下。

    太陰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下之則甚。

    厥陰病,消渴、氣上沖,心中疼熱,饑不食,甚下之不肯止。

    少陰病,飲食入則吐,脈弦遲,胸中寒也,不可下。

    陽明證,潮熱,有燥屎,可下;不堅(jiān),不可下。

    陽明病,身合赤色者,不可下,必發(fā)熱身黃,小便不利。陽明病,當(dāng)心下堅(jiān)滿,不可攻,攻之遂利不止者死,止者愈。

    陽明病,自渴,若發(fā)汗,小便自利,此為內(nèi)竭,雖堅(jiān)不可攻,宜導(dǎo)之。

    傷寒五六日,不結(jié)胸,脈虛,復(fù)厥者,不可下,下之亡血死。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癥,不可攻。

    藏結(jié)無陽證,寒而不熱,其人反靜,舌上胎滑,不可下。

    諸四逆厥,不可下。

    病欲吐者,不可下。

    下利,脈浮大,為虛,強(qiáng)下之故也。設(shè)脈浮革,腸鳴,屬當(dāng)歸四逆湯。

    可溫

    病發(fā)熱頭痛,脈反沉,身更疼,宜溫之。

    下利,身痛腹?jié)M,宜濕之。脈遲緊,為痛未欲止,宜溫之。

    少陰病,脈沉者,宜溫之。

    少陰下利,脈微澀者,即嘔,汗出,必?cái)?shù)更衣,反小,宜溫之。

    自利不渴屬太陰,其藏有寒,宜溫之下利欲食者,宜溫之。

    不可溫

    可水

    太陽病,發(fā)汗后,若大汗出,胃中干燥,煩不得眠,欲飲水者,少與之愈。

    厥陰病,渴欲飲水,少與之,宜服五苓散。

    霍亂,頭痛、發(fā)熱、體疼、熱多、欲飲水,屬五苓散。

    嘔吐而病在膈上,后必思水,急與之,五苓散。

    不可水

    發(fā)汗后,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然。

    大吐、大下之極虛,復(fù)極汗,與水即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

    可火

    不可火

    太陽中風(fēng),或在表,或脈浮,皆不可火。若以火劫汗,而兩熱相搏,則津液枯竭。

    可灸

    少陰,得之一二日,口中和,背惡寒者,可灸。

    少陰吐利,手足不逆反熱,脈不至,可灸。

    少陰傷寒六七日,脈微手足厥、煩躁,可灸。其厥陰不還者死。

    傷寒脈促,手足厥逆,可灸,少陰厥陰主逆。

    諸下利,手足厥,無脈,可灸,灸之不溫,反微喘者死??删淖愦蠖?、陰凌泉、商丘。

    不可灸

    微數(shù)之脈不可灸,因火為邪。

    浮脈當(dāng)汗不可灸,因火而盛。

    可刺

    不可刺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