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痢赤屬血,白屬氣。有身熱、后重、腹痛、下血。身熱挾外感,小柴胡湯去人參。
后重積與氣墜下之故,兼升兼消,宜木香檳榔丸之類。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dāng)歸、桃仁、虛氏之法下之,虛則以苦梗開之,然后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有熱,用黃芩、芍藥之類;無熱腹痛,或用溫藥姜、桂之屬。下血四物為主。下血多主食積與熱,或用樸硝者。青六丸治血痢效。痢疾初得一二日間,以利為法,切不可便用止?jié)畡???鄬?shí)者,調(diào)胃承氣、大小承氣、三乙承氣下之,有熱先退熱,然后看其氣病血疾,加減用藥,不可便服參術(shù)。然氣虛者可用,胃虛者亦用之。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涼血和血,當(dāng)歸、桃仁之屬;下痢久不止,發(fā)熱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散藥并熱藥;下痢大孔痛者,因熱流于下也,以木香、檳榔、黃連、黃芩、炒干姜;噤口痢者,胃口熱甚故也,大虛大熱,用香連丸、連肉各一半,共為末,米湯調(diào)下。
又方
人參二分,姜炒黃連一分,為末濃煎,終日細(xì)細(xì)呷之,如吐則再服,但一呷下咽便開。
人少許。 臍內(nèi)。下痢不治之癥,下如魚腦者,半死半生;下如塵腐色者,死;下純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赤痢乃自小腸來,白痢乃自大腸來,皆濕熱為本,赤熱。《內(nèi)經(jīng)》所謂身熱則死,寒則生,此是大概言,必兼證詳之方可。今豈無身熱而生,寒而死者?脈沉小十治,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還分易治難治不治之證,至為詳密。但與瀉同,立論不分,學(xué)人當(dāng)辨之。大抵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冷,脈沉小者,宜溫;暴病身服,脈浮洪者,宜清、宜補(bǔ)。有可吐者,亦有可汗可下者。初得之時(shí),元?dú)馕刺?,必推蕩之,此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勝水瀉,此腎傳脾,微邪易愈。下痢如豆汁者濕也,蓋脾者,家之內(nèi),上下傳染相似,卻宜明逆氣之勝?gòu)?fù)以治之。
戴云∶痢雖有赤白二色,終無寒熱之分,通作濕熱治。但分新舊,更量元?dú)庥盟帲c赤白帶同。
【入方】
黃連 滑石 生地黃 白芍 蒼術(shù) 白術(shù) 當(dāng)歸 青皮 條芩
上銼。水煎。里急后重,炒連、滑石,加桃仁、檳榔。甚者,大黃;嘔者,用姜汁、半夏。
干姜(一錢) 當(dāng)歸(二錢半) 烏梅(三個(gè)) 黃柏(一錢半)黃連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前。若水瀉,可等分用,
又方治熱與血。
大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枳殼 當(dāng)歸 芍藥 滑石 桃仁 甘草 白術(shù)(等分)
上為末?;驕{(diào),或作丸。用面糊或神曲糊丸服。
一本云∶誤服熱藥澀藥,毒犯胃者,當(dāng)明審以祛其毒。
治白痢
蒼術(shù) 白術(shù) 神曲 茯苓 地榆 甘草
上銼。水煎。
治赤痢
地黃 芍藥 黃柏 地榆 白術(shù)
上銼。水煎。腹痛,加枳殼、濃樸;后重,加滑石、木香、檳榔;有熱,加黃芩、山梔。
又治痢方
滑石(一兩) 蒼術(shù)(半兩) 川芎(三錢) 桃仁(活法用) 芍藥(半兩,炒) 甘草(一錢)
上為末。姜一片,擂細(xì)煎滾服。
又方孫郎中因飲水過多,腹脹,瀉痢帶白。
蒼術(shù) 白術(shù) 濃樸 茯苓 滑石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又云∶加炒曲、甘草。
又方痢后腳弱漸細(xì)者。
蒼術(shù) 酒芩 白芍(各二兩半)酒柏(炒,半兩)
上為末,粥丸。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水煎,送下。
又方痢后腰痛,兩腳無力。
陳皮 半夏 白芍(各一錢) 茯苓 蒼術(shù) 當(dāng)歸 酒芩(各半錢) 白術(shù) 甘草(各二錢)
上 咀。作一服,姜煎,食前。
又方治小兒八歲,下痢純血,作食積治。
蒼術(shù) 白術(shù) 黃芩 滑石 白芍 茯苓 甘草 陳皮 神曲(炒)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
治痢十法
其或惡寒發(fā)熱,身首俱痛,此為表癥,宜微汗和解,用蒼術(shù)、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姜三片煎。其或腹痛后重,小水短,下積,此為里癥,宜和中疏氣,用炒枳殼、制濃樸、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證,法當(dāng)用擂細(xì)桃仁、滑石行之?;蚩诳始按蟊憧谠锢?,是名挾熱,即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蕩,是名挾寒,即加干姜。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后,此氣滯癥,宜于前藥加檳榔一枚。其或在下則補(bǔ),毒解積下,食自進(jìn)。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術(shù)、當(dāng)歸身,虛甚者加人參,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bǔ)之,虛回而利自止。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zé),此為無血癥,倍用當(dāng)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生桃仁佐之,復(fù)以陳皮甘此湯,固腸丸未宜進(jìn)用,蓋固腸丸有去濕實(shí)腸之功。其或利后,糟粕未實(shí),或食粥稍多,或饑甚方食,腹中作痛,切不可驚恐,當(dāng)以白術(shù)、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其或久痢后,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dāng)以藥澀之,可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然須用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上前方用濃樸,專瀉滯凝之氣。然濃樸性大溫而散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則用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樸稍緩,比陳皮稍重。滯氣稍退,當(dāng)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有補(bǔ)瀉之功,若為參術(shù)之佐,亦純作補(bǔ)藥用。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dāng)歸、白術(shù)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柏。達(dá)者更能參以歲氣時(shí)令用藥,則萬舉萬全,豈在乎執(zhí)方而已哉!
【附錄】痢有氣虛兼寒熱,有食積,有風(fēng)邪,有熱有濕,有陽氣下陷,而感受不一,當(dāng)分治。瀉輕痢重,諸有積以肚熱纏痛推之,諸有氣以肚如蟹渤驗(yàn)之,究其受病之源,決之對(duì)病之劑。大要以散風(fēng)邪,行滯氣,開胃脘為先,不可遽用肉豆蔻、訶子、白術(shù)輩以補(bǔ)住寒邪,不可投米殼、龍骨輩以閉澀腸胃。邪得補(bǔ)而愈盛,故證變作,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若升散者,以胃風(fēng)湯、防風(fēng)芍藥湯、神術(shù)散、蒼術(shù)防風(fēng)湯、敗毒散,皆可汗之。攻里若有濕者,用導(dǎo)水丸、兼郁承氣湯、和中丸;若積滯用圣餅子、脾積丸;冷積用《局方》蘇感丸;若濕熱甚者,宜《宣明》玄青膏;若后重窘迫,用木香檳榔丸。色白者,屬氣;赤白者,屬氣血受??;赤黑相兼,屬濕熱;青綠雜色,是風(fēng)與火濕。下血者,當(dāng)涼血,當(dāng)歸、生地黃。赤者屬血,《保命集》四物湯,和槐花、黃連、米殼醋炒。下利,脈沉弱而腹痛,用姜附湯,加對(duì)五苓理中。又機(jī)要漿水散若青色者外貼大過,飲食傷脾,為脾泄,《機(jī)要》白術(shù)芍藥湯。濕勝,仙術(shù)炒用。若陰陽不分,當(dāng)滲泄以五苓之類,或單用苤苡實(shí)炒為末,米飲調(diào)二錢。若氣血俱虛,神弱者,以人參、白術(shù)、當(dāng)歸、芍藥、炒茯苓,少加黃連服之,或錢氏白散,又或十補(bǔ)湯佳。若暑痢而脈虛者,香薷飲,或清暑益氣,又或六和湯、藿香正氣各加木香半錢,名木香交加散。若白痢下如凍膠,或鼻涕,此屬冷痢,宜除濕湯加木香一錢。虛弱者,亦與十補(bǔ)湯。赤痢發(fā)熱者,以敗毒散加陳倉(cāng)米一撮煎。下痢小便不通者,黃連阿膠丸
【附方】
胃風(fēng)湯治風(fēng)冷入于腸胃,泄下鮮血,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瘀血。
人參 茯苓 川芎 當(dāng)歸 桂 白術(shù) 白芍(等分)
上銼。水煎入粟米百余粒同煎。腹痛,加木香。
噤口痢石蓮肉(日干)
上為末。服二錢,陳倉(cāng)米湯調(diào)下,便覺思食。使以日照東方壁土炒真橘皮為末,姜棗略煎佐之。
戴人木香檳榔丸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廣術(shù) 枳殼 黃連 黃柏 大黃(各半兩) 丑末 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木丸梧子大。每五六十丸,煎水下,量虛實(shí)與之?!督C珠》多三棱、黃芩、當(dāng)歸,分兩不同。
調(diào)胃承氣湯
芒硝(半斤) 甘草(炙,二兩) 大黃(四兩,去皮,酒洗)
上銼。每服,臨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上火煮二三沸,頓服之。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如棋子大,酒洗) 濃樸(八兩,姜制) 枳實(shí)(大者,五枚,炒) 芒硝(二合)
每服看證斟酌多少,先煮二物至七分,去渣;納大黃,煮八分,去渣,納芒硝,煎一二沸,溫服。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姜炒) 枳實(shí)(大者,三枚,炒)
上銼??醋C斟酌多少用之。
防風(fēng)芍藥湯
防風(fēng) 芍藥 黃芩(各二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煎溫服。
神術(shù)散
蒼術(shù)(一斤) 本 川芎(各六兩) 羌活(四兩) 粉草 細(xì)辛(一兩六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姜三片煎。要出汗,加蔥白。
蒼術(shù)防風(fēng)湯
蒼術(shù)(二兩) 防風(fēng)(一兩)
姜七片煎。
敗毒散
羌活 獨(dú)活 人參 甘草(炙) 柴胡 前胡 茯苓 枳殼(麩炒) 川芎 桔梗(等分)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薄荷五葉煎。熱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傷濕,加白術(shù);腳痛,加天麻。
神芎導(dǎo)水丸
大黃 黃芩(二兩) 丑末 滑石(四兩)
上為末,滴水丸。每四五十丸,溫水下。
和中丸
白術(shù)(二兩,四錢) 濃樸(二兩) 陳皮(一兩,六錢) 半夏(泡,一兩) 檳榔(五錢) 枳實(shí)(五錢) 甘草(四錢) 木香(二錢)
上用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每三十丸,溫水下,食遠(yuǎn)。
圣餅子
黃丹(二錢) 定粉(三錢) 密陀僧(二錢) 舶上硫黃(三錢) 輕粉(少許)
上為細(xì)末,入白面四錢,滴水和為指尖大,捻作餅子,陰干。食前,漿水磨化服之,大便黑色為妙。
蘇感丸
以蘇合香丸與感應(yīng)丸二藥和勻,如粟米大。每五丸,淡姜湯空心下。
《宣明》玄青膏
黃連 黃柏 大黃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半兩) 丑頭末(二兩) 輕粉(二錢) 青黛(一兩)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日三,以快利為度。
《保命集》四物湯
本方內(nèi)加槐花、黃連、御米殼等分。
姜附湯 理中湯并見中寒類。
五苓散見中暑類。
漿水散
半夏(一兩,湯洗) 附子(半兩,炮) 干姜(一作干生姜) 桂 甘草(炙,各五錢) 良姜(二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半盞,和滓熱服。
升陽益胃湯
羌活 獨(dú)活 防風(fēng)(各半兩) 柴胡 白術(shù) 茯苓(渴勿用) 澤瀉(各三錢) 黃 (二兩) 人參半夏 甘草(炙,各一兩) 黃連(一錢) 陳皮(四錢) 白芍(五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煎,入姜棗,溫服。
曲芎丸
川芎 神曲 白術(shù) 附子(炮,等分)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下。此藥亦治飧泄。
《機(jī)要》白術(shù)芍藥湯
白術(shù)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
錢氏白術(shù)散
人參 白茯苓 白術(shù) 木香 甘草 藿香(各一兩) 干姜
上為粗末。水煎。
香薷飲 清暑益氣湯并見中暑類。
六和湯見霍亂類或加香薷濃樸。
藿香正氣散見中風(fēng)類。
黃連阿膠丸
阿膠(炒,二兩) 黃連(三兩) 茯苓(二兩)
上水熬阿膠膏,溲和二末為丸。米飲下。
固腸丸見婦人類。
除濕湯見泄瀉類。
十全大補(bǔ)湯見諸虛類。
《本草從新》(公元 1757 年)清.吳儀洛(遵程)著。 十八卷。以《本草備要》為依據(jù),一部分照舊,一部分增改,較為完善 。
CopyRight ©2019-2025 學(xué)門教育網(wǎng) 版權(quán)所有
網(wǎng)站備案/許可證號(hào):魯ICP備19034508號(hào)-2
痢赤屬血,白屬氣。有身熱、后重、腹痛、下血。身熱挾外感,小柴胡湯去人參。
后重積與氣墜下之故,兼升兼消,宜木香檳榔丸之類。不愈者,用秦艽、皂角子、煨大黃、當(dāng)歸、桃仁、虛氏之法下之,虛則以苦梗開之,然后用治痢藥。氣用氣藥,血用血藥。有熱,用黃芩、芍藥之類;無熱腹痛,或用溫藥姜、桂之屬。下血四物為主。下血多主食積與熱,或用樸硝者。青六丸治血痢效。痢疾初得一二日間,以利為法,切不可便用止?jié)畡???鄬?shí)者,調(diào)胃承氣、大小承氣、三乙承氣下之,有熱先退熱,然后看其氣病血疾,加減用藥,不可便服參術(shù)。然氣虛者可用,胃虛者亦用之。血痢久不愈者,屬陰虛,四物湯為主,涼血和血,當(dāng)歸、桃仁之屬;下痢久不止,發(fā)熱者,屬陰虛,用寒涼藥,必兼升散藥并熱藥;下痢大孔痛者,因熱流于下也,以木香、檳榔、黃連、黃芩、炒干姜;噤口痢者,胃口熱甚故也,大虛大熱,用香連丸、連肉各一半,共為末,米湯調(diào)下。
又方
人參二分,姜炒黃連一分,為末濃煎,終日細(xì)細(xì)呷之,如吐則再服,但一呷下咽便開。
人少許。 臍內(nèi)。下痢不治之癥,下如魚腦者,半死半生;下如塵腐色者,死;下純血者,死;下如屋漏水者,死;下如竹筒注者,不治。赤痢乃自小腸來,白痢乃自大腸來,皆濕熱為本,赤熱。《內(nèi)經(jīng)》所謂身熱則死,寒則生,此是大概言,必兼證詳之方可。今豈無身熱而生,寒而死者?脈沉小十治,或解表,或利小便,或待其自已,還分易治難治不治之證,至為詳密。但與瀉同,立論不分,學(xué)人當(dāng)辨之。大抵痛,一曰溫之,一曰清之。按久病身冷,脈沉小者,宜溫;暴病身服,脈浮洪者,宜清、宜補(bǔ)。有可吐者,亦有可汗可下者。初得之時(shí),元?dú)馕刺?,必推蕩之,此膿血,此脾傳腎,賊邪難愈;先膿血,勝水瀉,此腎傳脾,微邪易愈。下痢如豆汁者濕也,蓋脾者,家之內(nèi),上下傳染相似,卻宜明逆氣之勝?gòu)?fù)以治之。
戴云∶痢雖有赤白二色,終無寒熱之分,通作濕熱治。但分新舊,更量元?dú)庥盟帲c赤白帶同。
【入方】
黃連 滑石 生地黃 白芍 蒼術(shù) 白術(shù) 當(dāng)歸 青皮 條芩
上銼。水煎。里急后重,炒連、滑石,加桃仁、檳榔。甚者,大黃;嘔者,用姜汁、半夏。
又方
干姜(一錢) 當(dāng)歸(二錢半) 烏梅(三個(gè)) 黃柏(一錢半)黃連
上銼。作一服,水煎,食前。若水瀉,可等分用,
又方治熱與血。
大黃 黃連 黃芩 黃柏 枳殼 當(dāng)歸 芍藥 滑石 桃仁 甘草 白術(shù)(等分)
上為末?;驕{(diào),或作丸。用面糊或神曲糊丸服。
一本云∶誤服熱藥澀藥,毒犯胃者,當(dāng)明審以祛其毒。
治白痢
蒼術(shù) 白術(shù) 神曲 茯苓 地榆 甘草
上銼。水煎。
治赤痢
地黃 芍藥 黃柏 地榆 白術(shù)
上銼。水煎。腹痛,加枳殼、濃樸;后重,加滑石、木香、檳榔;有熱,加黃芩、山梔。
又治痢方
滑石(一兩) 蒼術(shù)(半兩) 川芎(三錢) 桃仁(活法用) 芍藥(半兩,炒) 甘草(一錢)
上為末。姜一片,擂細(xì)煎滾服。
又方孫郎中因飲水過多,腹脹,瀉痢帶白。
蒼術(shù) 白術(shù) 濃樸 茯苓 滑石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又云∶加炒曲、甘草。
又方痢后腳弱漸細(xì)者。
蒼術(shù) 酒芩 白芍(各二兩半)酒柏(炒,半兩)
上為末,粥丸。以四物湯加陳皮、甘草水煎,送下。
又方痢后腰痛,兩腳無力。
陳皮 半夏 白芍(各一錢) 茯苓 蒼術(shù) 當(dāng)歸 酒芩(各半錢) 白術(shù) 甘草(各二錢)
上 咀。作一服,姜煎,食前。
又方治小兒八歲,下痢純血,作食積治。
蒼術(shù) 白術(shù) 黃芩 滑石 白芍 茯苓 甘草 陳皮 神曲(炒)
上 咀。水煎,下保和丸。
治痢十法
其或惡寒發(fā)熱,身首俱痛,此為表癥,宜微汗和解,用蒼術(shù)、川芎、陳皮、芍藥、甘草、生姜三片煎。其或腹痛后重,小水短,下積,此為里癥,宜和中疏氣,用炒枳殼、制濃樸、芍藥、陳皮、滑石、甘草煎。其或下墜異常,積中有紫黑血,而又痛甚,此為死血證,法當(dāng)用擂細(xì)桃仁、滑石行之?;蚩诳始按蟊憧谠锢?,是名挾熱,即加黃芩;或口不渴身不熱,喜熱手熨蕩,是名挾寒,即加干姜。其或下墜在血活之后,此氣滯癥,宜于前藥加檳榔一枚。其或在下則補(bǔ),毒解積下,食自進(jìn)。其或力倦,自覺氣少,惡食,此為挾虛證,宜加白術(shù)、當(dāng)歸身,虛甚者加人參,又十分重者,止用此一條,加陳皮補(bǔ)之,虛回而利自止。其或氣行血和積少,但虛坐努責(zé),此為無血癥,倍用當(dāng)歸身尾,卻以生芍藥、生地黃、生桃仁佐之,復(fù)以陳皮甘此湯,固腸丸未宜進(jìn)用,蓋固腸丸有去濕實(shí)腸之功。其或利后,糟粕未實(shí),或食粥稍多,或饑甚方食,腹中作痛,切不可驚恐,當(dāng)以白術(shù)、陳皮各半,煎湯和之,自安。其或久痢后,體虛氣弱,滑下不止,又當(dāng)以藥澀之,可用訶子、肉豆蔻、白礬、半夏,甚者添牡蠣,可擇用之。然須用陳皮為佐,恐大澀亦能作痛。又甚者,灸天樞、氣海。上前方用濃樸,專瀉滯凝之氣。然濃樸性大溫而散氣,久服大能虛人,滯氣稍行,即去之,余滯未盡,則用炒枳殼、陳皮,然枳殼亦能耗氣,比之樸稍緩,比陳皮稍重。滯氣稍退,當(dāng)去之只用陳皮以和眾藥,然陳皮去白有補(bǔ)瀉之功,若為參術(shù)之佐,亦純作補(bǔ)藥用。凡痢疾腹痛,必以白芍藥、甘草為君,當(dāng)歸、白術(shù)為佐。惡寒痛者,加桂;惡熱痛者,加黃柏。達(dá)者更能參以歲氣時(shí)令用藥,則萬舉萬全,豈在乎執(zhí)方而已哉!
【附錄】痢有氣虛兼寒熱,有食積,有風(fēng)邪,有熱有濕,有陽氣下陷,而感受不一,當(dāng)分治。瀉輕痢重,諸有積以肚熱纏痛推之,諸有氣以肚如蟹渤驗(yàn)之,究其受病之源,決之對(duì)病之劑。大要以散風(fēng)邪,行滯氣,開胃脘為先,不可遽用肉豆蔻、訶子、白術(shù)輩以補(bǔ)住寒邪,不可投米殼、龍骨輩以閉澀腸胃。邪得補(bǔ)而愈盛,故證變作,所以日夕淹延而未已也。若升散者,以胃風(fēng)湯、防風(fēng)芍藥湯、神術(shù)散、蒼術(shù)防風(fēng)湯、敗毒散,皆可汗之。攻里若有濕者,用導(dǎo)水丸、兼郁承氣湯、和中丸;若積滯用圣餅子、脾積丸;冷積用《局方》蘇感丸;若濕熱甚者,宜《宣明》玄青膏;若后重窘迫,用木香檳榔丸。色白者,屬氣;赤白者,屬氣血受??;赤黑相兼,屬濕熱;青綠雜色,是風(fēng)與火濕。下血者,當(dāng)涼血,當(dāng)歸、生地黃。赤者屬血,《保命集》四物湯,和槐花、黃連、米殼醋炒。下利,脈沉弱而腹痛,用姜附湯,加對(duì)五苓理中。又機(jī)要漿水散若青色者外貼大過,飲食傷脾,為脾泄,《機(jī)要》白術(shù)芍藥湯。濕勝,仙術(shù)炒用。若陰陽不分,當(dāng)滲泄以五苓之類,或單用苤苡實(shí)炒為末,米飲調(diào)二錢。若氣血俱虛,神弱者,以人參、白術(shù)、當(dāng)歸、芍藥、炒茯苓,少加黃連服之,或錢氏白散,又或十補(bǔ)湯佳。若暑痢而脈虛者,香薷飲,或清暑益氣,又或六和湯、藿香正氣各加木香半錢,名木香交加散。若白痢下如凍膠,或鼻涕,此屬冷痢,宜除濕湯加木香一錢。虛弱者,亦與十補(bǔ)湯。赤痢發(fā)熱者,以敗毒散加陳倉(cāng)米一撮煎。下痢小便不通者,黃連阿膠丸
【附方】
胃風(fēng)湯治風(fēng)冷入于腸胃,泄下鮮血,或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瘀血。
人參 茯苓 川芎 當(dāng)歸 桂 白術(shù) 白芍(等分)
上銼。水煎入粟米百余粒同煎。腹痛,加木香。
噤口痢石蓮肉(日干)
上為末。服二錢,陳倉(cāng)米湯調(diào)下,便覺思食。使以日照東方壁土炒真橘皮為末,姜棗略煎佐之。
戴人木香檳榔丸
木香 檳榔 青皮 陳皮 廣術(shù) 枳殼 黃連 黃柏 大黃(各半兩) 丑末 香附(各二兩)
上為末,木丸梧子大。每五六十丸,煎水下,量虛實(shí)與之?!督C珠》多三棱、黃芩、當(dāng)歸,分兩不同。
調(diào)胃承氣湯
芒硝(半斤) 甘草(炙,二兩) 大黃(四兩,去皮,酒洗)
上銼。每服,臨期斟酌多少,先煮二味熟,去渣,下硝,上火煮二三沸,頓服之。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如棋子大,酒洗) 濃樸(八兩,姜制) 枳實(shí)(大者,五枚,炒) 芒硝(二合)
每服看證斟酌多少,先煮二物至七分,去渣;納大黃,煮八分,去渣,納芒硝,煎一二沸,溫服。
小承氣湯
大黃(四兩) 濃樸(二兩,姜炒) 枳實(shí)(大者,三枚,炒)
上銼??醋C斟酌多少用之。
防風(fēng)芍藥湯
防風(fēng) 芍藥 黃芩(各二兩)
上 咀。每服半兩,水煎溫服。
神術(shù)散
蒼術(shù)(一斤) 本 川芎(各六兩) 羌活(四兩) 粉草 細(xì)辛(一兩六錢)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姜三片煎。要出汗,加蔥白。
蒼術(shù)防風(fēng)湯
蒼術(shù)(二兩) 防風(fēng)(一兩)
姜七片煎。
敗毒散
羌活 獨(dú)活 人參 甘草(炙) 柴胡 前胡 茯苓 枳殼(麩炒) 川芎 桔梗(等分)
上銼。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薄荷五葉煎。熱服,寒多則熱服,熱多則溫服。傷濕,加白術(shù);腳痛,加天麻。
神芎導(dǎo)水丸
大黃 黃芩(二兩) 丑末 滑石(四兩)
上為末,滴水丸。每四五十丸,溫水下。
和中丸
白術(shù)(二兩,四錢) 濃樸(二兩) 陳皮(一兩,六錢) 半夏(泡,一兩) 檳榔(五錢) 枳實(shí)(五錢) 甘草(四錢) 木香(二錢)
上用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每三十丸,溫水下,食遠(yuǎn)。
圣餅子
黃丹(二錢) 定粉(三錢) 密陀僧(二錢) 舶上硫黃(三錢) 輕粉(少許)
上為細(xì)末,入白面四錢,滴水和為指尖大,捻作餅子,陰干。食前,漿水磨化服之,大便黑色為妙。
蘇感丸
以蘇合香丸與感應(yīng)丸二藥和勻,如粟米大。每五丸,淡姜湯空心下。
《宣明》玄青膏
黃連 黃柏 大黃 甘遂 芫花(醋拌炒) 大戟(各半兩) 丑頭末(二兩) 輕粉(二錢) 青黛(一兩)
上為末,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每服加十丸,日三,以快利為度。
《保命集》四物湯
本方內(nèi)加槐花、黃連、御米殼等分。
姜附湯 理中湯并見中寒類。
五苓散見中暑類。
漿水散
半夏(一兩,湯洗) 附子(半兩,炮) 干姜(一作干生姜) 桂 甘草(炙,各五錢) 良姜(二錢上為細(xì)末。每服三五錢,漿水二盞,煎至半盞,和滓熱服。
升陽益胃湯
羌活 獨(dú)活 防風(fēng)(各半兩) 柴胡 白術(shù) 茯苓(渴勿用) 澤瀉(各三錢) 黃 (二兩) 人參半夏 甘草(炙,各一兩) 黃連(一錢) 陳皮(四錢) 白芍(五錢)
上 咀。每服三錢,水煎,入姜棗,溫服。
曲芎丸
川芎 神曲 白術(shù) 附子(炮,等分)
上為細(xì)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米飲下。此藥亦治飧泄。
《機(jī)要》白術(shù)芍藥湯
白術(shù) 芍藥(各一兩) 甘草(五錢)
上銼。每服一兩,水煎。
錢氏白術(shù)散
人參 白茯苓 白術(shù) 木香 甘草 藿香(各一兩) 干姜
上為粗末。水煎。
香薷飲 清暑益氣湯并見中暑類。
六和湯見霍亂類或加香薷濃樸。
藿香正氣散見中風(fēng)類。
黃連阿膠丸
阿膠(炒,二兩) 黃連(三兩) 茯苓(二兩)
上水熬阿膠膏,溲和二末為丸。米飲下。
固腸丸見婦人類。
除濕湯見泄瀉類。
十全大補(bǔ)湯見諸虛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