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古籍
  • 《丹臺玉案》 淋閉門(附轉(zhuǎn)脬 附不禁)

    作者: 孫文胤

    小便滴瀝澀痛者.謂之淋.小便急滿不通者.謂之閉淋癥有五氣砂血膏勞是也.其感不一.或因房勞.或因忿怒.或飲醇酒.或食濃味所致.房勞者.陰虛火動也.忿怒者氣動生火也.醇酒濃味者.蓄成濕熱流于下焦.所以小便淋瀝.欲去不去.不去又來.而痛不可忍.甚者閉塞.則令人悶絕矣.皆屬于熱.間有挾冷者.必先寒戰(zhàn).而后溲便.蓋冷氣與正氣交爭.冷氣盛.則寒戰(zhàn)而成淋.正氣盛.則寒戰(zhàn)解而得便溺也.治宜清熱利小便.開郁行氣.破血滋陰.至于調(diào)平心火.乃治淋閉之綱領(lǐng)也.又分在氣在血而治.以渴不渴辨之.如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上焦氣分.宜清熱不渴而小便不利者.熱在下焦血分.宜滋陰養(yǎng)血.又云.腎經(jīng)陰虛而不利者.用八味地黃丸.熱結(jié)膀胱而不利者.用五淋散.元氣虛而不能輸化者.用補中益氣湯.脾肺之氣燥而不能化生者.用通淋琥珀丸.若轉(zhuǎn)筋便閉氣喘.不問男女孕婦.急用八味丸.緩則不救矣.

    【脈云】

    舉要曰.淋病之脈.細數(shù)何妨.少陰微者.氣閉膀胱.陰人見之.陰內(nèi)生瘡.大實易愈.虛澀其亡.又云.鼻頭色黃.小便必難.脈浮弦澀見于左尺.

    【立方】

    加味八正散治氣滯淋澀.初起莖中作痛.

    車前子 瞿麥 蓄 滑石 生甘草(各一錢五分) 山梔仁 木通 大黃 赤茯苓 黃柏(各一錢) 燈心三十莖空心服.

    通淋琥珀丸治砂石淋莖中澀痛不可忍.

    琥珀(三錢) 鱉甲(五錢) 滑石 黃連(各八錢) 石首魚腦骨(三對 ) 牛膝(八兩熬上為細末.以牛膝膏為丸.每服二錢.空心清茶下.

    當歸飲治血淋.

    牛膝 蒲黃 當歸 黃連 生地(各二錢) 麥冬(去心) 木通 扁柏葉(微炒) 山梔仁(各一錢) 燈心三十莖食前服.

    鹿角霜丸治膏淋.溺與精并出.混之如糊.如米泔者.

    鹿角霜(四兩) 白茯苓(三兩) 秋石(二兩五錢) 海金沙(二兩)

    上為末老米糊為丸.每服三錢空心白滾湯下.

    苓珀丸治勞淋.遇勞即發(fā).痛墜及HT .

    當歸 白茯苓 白芍 川芎 生地(各二兩) 琥珀(一兩) 鹿茸(一對酥炙) 木通(六

    上為末.以木通湯為丸.每服二錢五分.空心白滾湯送下.

    清肝散治肝經(jīng)氣滯.積熱而淋.莖中刺痛如刀割.

    車前子 黃柏(各三錢) 甘草梢 青皮(各一錢) 木通 澤瀉(各二錢) 燈心三十莖.

    補中益氣湯治中氣虛弱.不能運通水道而淋.

    黃 人參(各二錢) 甘草 白術(shù) 當歸 柴胡(各一錢二分) 升麻(三分) 陳皮(八分) 水煎空心服.

    清心蓮子飲治上盛下虛.心腎不交血虛內(nèi)熱.淋澀作痛.

    麥門冬 石蓮子 赤茯苓 車前子(各一錢二分) 黃 地骨皮 黃芩 人參(各一錢)甘草(三分) 燈心三十莖空心煎服.

    五淋散治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斷或尿如豆汁.或出砂石.或下膏糊.

    或便鮮血.

    當歸 小薊 赤芍 山梔仁(炒黑) 赤茯苓(各二錢) 甘草(八分) 燈心三十莖.空心

    八味丸治腎虛淋瀝.莖中澀痛.或時作癢.

    熟地(四兩) 山藥(炒) 澤瀉(去毛) 山茱萸肉 丹皮(各二兩) 白茯苓(三兩) 黃柏(鹽水炒) 知母(鹽酒炒各二兩五錢)

    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空心鹽湯送下.

    滋腎丸治腎經(jīng)不足.內(nèi)熱閉固.諸火不能升降.雖不甚渴.而小便不利.淋澀作痛.

    黃柏(姜水炒) 知母(鹽酒炒) 白芍(酒炒) 麥門冬(去心) 白茯苓(去皮) 人參(各二兩) 枸杞子 鱉甲(羊酥炙)天門冬(去心) 生地 山茱萸(去核) 牛膝(各一兩二錢) 甘草(八錢)

    上為末蜜丸.每服三錢.空心鹽湯送下.

更多中醫(yī)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