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腹脹,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黃(切,水一升半,漬一宿) 甘草(各三兩) 澤瀉 茯苓 黃芩 細辛 芒硝 橘皮(各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黃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黃汁 赤蜜(各一升) 竹葉(切、五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細細服之。
治脾熱偏一邊痛,胸滿脅偏脹方∶
茯苓 橘皮 澤瀉(各三兩) 芍藥 白術(各四兩) 桂心 人參(各三兩) 石膏(八兩) 半夏(六兩) 生姜(切) 桑根白皮(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須利下,加芒硝二兩佳。
脾虛冷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jié)M氣逆,霍亂、嘔吐、黃膽,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
治虛脹脅痛肩息有時發(fā)作悉補之方∶
五加根皮 丹參 橘皮(各一斤) 地骨皮 干姜 白術(各八兩) 干地黃 芎 附子(各五兩) 豬椒根皮(二斤) 桂心 桔梗(各四兩) 甘草(三兩) 大棗(五十枚)
上十四味 咀,以酒四斗漬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令
第69號
《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基層醫(yī)療衛(wèi)生機構配備使用部分)》(2009版)已于2009年8月17日衛(wèi)生部部務會議討論通過,現予以發(fā)布,自2009年9月21日起施行。
部長 陳 竺
二○○九年八月十八日
(公元 1347 年)元.朱震亨(彥修、丹溪)著。一卷。主張人身陽常有余,陰常不足,闡明補陰療法。
CopyRight ©2019-2025 學門教育網 版權所有
網站備案/許可證號:魯ICP備19034508號-2
治脾脈厥逆大腹中熱切痛,舌強腹脹,身重食不下,心注脾急痛方。
大黃(切,水一升半,漬一宿) 甘草(各三兩) 澤瀉 茯苓 黃芩 細辛 芒硝 橘皮(各上八味 咀,以水七升煮取三升三合,去滓,下大黃更煎二沸,去滓,下芒硝,分三服。
治脾熱脅痛,熱滿不歇,目赤不止,口唇干裂方∶
石膏(一斤,碎) 生地黃汁 赤蜜(各一升) 竹葉(切、五升)
上四味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竹葉,取七升,去滓,澄清,下石膏,煮取一升五合,去滓,下地黃汁煮兩沸,次下蜜煎取三升,細細服之。
治脾熱偏一邊痛,胸滿脅偏脹方∶
茯苓 橘皮 澤瀉(各三兩) 芍藥 白術(各四兩) 桂心 人參(各三兩) 石膏(八兩) 半夏(六兩) 生姜(切) 桑根白皮(各一升)
上十一味 咀,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若須利下,加芒硝二兩佳。
脾虛冷右手關上脈陰虛者,足太陰經也。病苦泄注,腹?jié)M氣逆,霍亂、嘔吐、黃膽,心煩不得臥,腸鳴,名曰脾虛冷也。
治虛脹脅痛肩息有時發(fā)作悉補之方∶
五加根皮 丹參 橘皮(各一斤) 地骨皮 干姜 白術(各八兩) 干地黃 芎 附子(各五兩) 豬椒根皮(二斤) 桂心 桔梗(各四兩) 甘草(三兩) 大棗(五十枚)
上十四味 咀,以酒四斗漬五七日,服七八合加至一升,日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