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古籍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證治準繩》(公元 1602 年)明.王肯堂(宇泰、損庵)著。一百二十卷。分為“證治”“傷寒”“瘍醫(yī)”“幼科”“女科”“類方 “等六部份。內容豐富,參驗脈證,辨析透徹,對用藥的寒溫攻補沒有偏見。此書又稱為《六科準繩》。
(潔古)消痞除痰,健脾進食。
白術(二兩土蒸)枳實(一兩麩炒)為末,荷葉包陳米飯,煨干為丸。痞悶加陳皮,氣痞加東垣曰∶白術甘溫,補脾胃之元氣,其味苦,除胃中濕熱利腰臍間血,過于枳實克化之藥一中空感此矣。
夫余滯意之有推墻倒壁之功,此實乃攻于守之劑。推脾氣不清,而滯勝者,正當用之。若脾氣已虛,非所宜也。今人不察,相傳為補脾之藥,而朝吞暮吐。或以小兒瘦弱,制今常服,則過足以傷其氣,助其瘦弱,用宜酌也。)金匱用枳實七枚,白術二兩,作湯,名枳術湯。治水飲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心下,者。
術丸使香干姜七錢,名消飲丸,治停飲胸滿嘔逆。加酒炒黃連黃芩大黃炒神曲橘紅各一兩,名三黃枳術丸,治傷肉食濕面辛熱味濃之物,填塞悶乳不快。加神曲麥芽各一兩。名三黃枳術丸,治內傷飲食,或泄瀉。